小学数学教学中归纳思维的应用

□李 萍

字数:3054 2024-03-10 版名:教育理论
  归纳思维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和价值。归纳思维是通过观察、探究事物的特征和规律,从个别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从系列事实中总结出普遍性规律和结论,更加深刻地、全面地认识数学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归纳思维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推动、培养作用,教师要积极探索归纳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归纳思维探析
  归纳思维是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归纳思维是基于某方面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况分析出的一般结论的思维模式,以相同事物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为推理依据,具备三方面特点。首先,归纳思维需要将实践活动融入思维过程中,以感性、具体的资料为切入点,从具体数据中归纳出一般。其次,基于归纳思维总结出的结论具备偶然性特点,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数据检验结论。最后,归纳是由感知到理论的工具,个体在感性基础上通过归纳获得新的理论和判断,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设计归纳主题,树立归纳意识
  归纳顾名思义就是将复杂、凌乱、碎片的内容依据某一标准进行整合和梳理,而数学中的归纳思维是指从多个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将归纳思维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深度分析归纳思维的内涵和意义,设计归纳标准,让学生基于标准梳理自身学过的教学内容,基于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和能力提升。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一课中,课程围绕数位、认识数、读数和写数等方面知识展开。将归纳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翻阅、学习、研究新课标,明确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知识类型范围的界定,基于新课标设计数学知识归纳主题或标准。本课教学内容以“数的认识”为核心,属于课标中“数与代数”中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时,就可以将归纳主题设置为“数与代数”,即数与运算、数量关系的相关知识,并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1—4年级所学的“数与代数”相关知识,基于知识的回忆和经验的激发,知识展示设计遵循查漏补缺原则,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将其归纳成知识系统,依据一定思维规律完善知识结构,明确数、运算、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形成归纳思维,此时学生对“数与代数”相关知识的认知较为全面、综合,经验被教师有效调动,可以推动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万以上的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支持和引导,避免打击学生、知识直接展现的现象出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归纳意识,并在长期坚持下形成归纳习惯,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三、运用规律归纳,渗透归纳思维
  规律归纳属于逻辑思维中的归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规律。将规律归纳法运用到小学数学问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数学问题自主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际案例证明其正确性和可行性,从而顺利解决教学问题,进一步挖掘数学知识。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围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相关知识和面积展开,涉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在学生掌握本课三种图形的基础上将五种图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五种图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设计符合自身逻辑和认知特点的表格,将归纳的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后续结论铺垫信息基础。通过归纳图形的异同挖掘出图形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并引导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加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多图形组合的面积求解、菜地问题等,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再如,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整数加减乘除、小数加减等计算知识,教师可以将相关算式罗列到一起,让学生自主计算不同数的运算,挖掘其中蕴含的规律,依据规律归纳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四、思维导图归纳,提升归纳能力
  将归纳思维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树立归纳意识,培养归纳思维,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归纳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归纳方法依据一定逻辑自主归纳数学知识,真正将归纳思维应用于数学知识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深度和记忆深度,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归纳的知识顺利、高效地应用于生活实际,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一课中,围绕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容积、体积等方面知识展开。学生在前面已经基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归纳意识,但由于缺乏高效归纳工具,导致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分散、遗忘,需要不断复习和识记。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其中,将思维导图与归纳思维有机结合,将思维导图以信息技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理顺归纳思路,高效梳理数学知识内容,推动学生运用归纳思维梳理相关知识,运用思维导图将归纳的知识可视化,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为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归纳统计概率,培养归纳思维
  “统计与概率”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数据分析、统计图、统计表、概率等方面知识展开,是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重要内容。将归纳思维应用到统计概率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同时提升数学知识学习深度和效果,提升课堂质量。所以,归纳思维与“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要基于对归纳思维的分析、探究将其渗透、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二者合力,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我。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爱护眼睛——复式统计图”一课中,主要围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运用范围、运用方式、制作方式等内容展开,具有较强实践性。教材对复式统计图相关知识的呈现以“爱护眼睛”相关数据和内容为切入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数据,并让学生基于以往学习过的统计、数据分析知识简单设计表格,通过数据归纳对数据内容形成整体认知,为复式统计图的学习铺垫坚实基础。再如,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摸球游戏——可能性”一课中,主要围绕概率方面知识展开,教师将归纳思维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系统整合不同颜色小球的数据,并基于整体数据分析摸到某一颜色小球的概率,真正掌握“可能性”方面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到三种颜色的小球,并将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小球放置到不透明的袋子中,并随机邀请学生随机抽取小球,其他学生负责记录、归纳。如教师可以将五个红球、三个蓝球放到布袋中,由学生自主摸取,并不断变换两种颜色小球的数量,让学生自主归纳不同数量下两个颜色小球出现的频率,并引导学生基于数据分析明确“可能性”的内涵,提升学习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思维和归纳学习习惯,真正将数学知识内化,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将归纳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概念,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思维逻辑等方面能力,推动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并且,通过归纳思维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综合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基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从复杂、多样的数学概念中抽象出一般概念,提升数学知识掌握深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田陈矿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