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苗计划到英才计划: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宁波探索

□王学进

字数:1196 2024-03-06 版名:声音
  2月28日,宁波市科协、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公布了浙江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宁波学生名单,来自14所高中的56名宁波学子成功入选。这是宁波首次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2月29日《宁波日报》)

  根据中国科协、教育部制定的英才计划,入选的学生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这56名学子是从宁波19所高中的210名入围学生中遴选出来的。
  为什么要实施英才计划?英才计划化学组特聘导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教授蒲吉斌这么说:“我们的目标是,为青少年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科学的种子”应该是在2015年实施的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中就种下了,作为省英才计划首批培养单位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应该把种子培养成为参天大树,也就是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杰出人才,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探路。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在与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谈道:“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严格说,这不是单纯地问,而是设问——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钱学森很明确地给出了答案:之所以“冒”不出杰出人才,是因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大学的办学机制、办学方向、办学功能出现了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如何破解呢?还是要回到“钱学森之问”的本意上来说。笔者注意到,在流传的众多“钱学森之问”的解读中,普遍把“杰出人才”解读为“大师”(包括文史哲),其实这是误解了。钱学森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开宗明义向秘书指出,他所说的是人才培养问题,但“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无论是在跟国家领导人交谈中,还是在跟秘书谈话中,钱学森所言均强调“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培养问题。
  而宁波正在实施的科技新苗培养计划和英才计划契合了“钱学森之问”的本意,就是要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所以入选的学生都是数理化方面特别优秀的理科生。如此次英才计划的实施就确定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四大培养方向,并且配备了强大的导师队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选派了汪爱英、虞益挺等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省特级专家等高水平教授担任导师。
  强将手下无弱兵,何况这56名学子本来就是强兵,我们更有理由期待:在强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都能成为钱学森心目中的“杰出人才”,同时,我还要表达一个更大的期待:从科技新苗培养计划到英才计划,宁波已经初步搭建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和工作机制,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不仅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有所革新突破,而且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模式、办学功能都能有所创新改变,真正“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