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当有“四颗糖”教育的睿智

□沈 峰

字数:802 2024-03-06 版名:声音
  虽然,不少人认为在教育中对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惩戒,这也是管教学生的措施。但笔者认为,教育旨在培育启迪孩子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如果教师用“暴力”手段来惩戒孩子的过错,只会将“暴力”刻进孩子的心灵,影响其一生。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应该怀有一份教育的善意。
  诚然,教育离不开合理的惩戒,但体罚绝不是教育。《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等等。虽然有教育惩戒规则,可个别教师还是用体罚的手段进行管教,这表明教师并没有认真执行教育惩戒规则,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听话的学生。
  如何对待犯错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陶行知是乡村教育的践行者,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的探索,尊重教育事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主张“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把教育的点滴熔铸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陶行知的好多教育理念源自对生活的体验和探索,正如“四颗糖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资源是如此的“廉价”——仅仅四颗糖,几毛钱的付出,但是,对这个打架的孩子来说,教育效应却是深刻的。陶行知只是做了很多人完全可以做到的极其平常的一件事,但,不同的,他把这四颗糖用在了恰当的位置上,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犯错的孩子,陶行知用“四颗糖”肯定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自觉纠正错误。显然,学生因迟到拥堵在教室门口吵闹,老师拿起高粱笤帚打了学生的做法,作业写不好就动辄打骂,不如陶行知先生“四颗糖”式教育睿智。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没有大爱就没有教育。希望教育工作者应该善待和宽容每一位学生,少些粗暴教育,多些“四颗糖”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