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

□葡萄

字数:1396 2024-03-06 版名:悦读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并不是一本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本具有文学性、故事性的书籍,它像是一部跟拍纪录片,带我们走入操办起一座图书馆的活动场景中。作者的笔触会写起工地附近的巷子如何聚起暖融融的市井气,一路走过能闻到各色馆子的味道。这些闲笔给了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挽着的不是馆长小宁的手臂,而是读者自己的。甚至也不是作者领命要建一座图书馆,而是自己要建一座图书馆。
  该书作者杨素秋是个80后,陕西人,15岁就考进大学中文系,一路念到文学博士,后来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然而,对于“读书人”来说,书本上的文字既丰富了人生的眼界,也在无形中限制了生活的体验。另一种生活是什么样子,真实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从来都具有天然的陌生感和吸引力。于是,杨素秋选择去政府挂职。“这个国家的各级事务具体如何运转,实地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公民,我想去看看,去参与。”2020—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期间,杨素秋接手了该区图书馆建设项目的主持工作,这本书就是对这段经历朴素而又生动的记录。
  文如其人,作者的真性情落到文字上,也是有血有肉,充满了真情实感。抛开宏大叙事和学术腔调,杨素秋的文字相当平实、具体。位于西安市碑林区繁华地段3000平方米的场馆,180万装修经费,100万买书经费,半年时间,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地儿怎么用,钱怎么花,一些很细碎的小事反映出的却是更大的社会议题。“我观察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既有系统内部的,也有和商人之间的利益纠缠,还有与民众需求的偏差。”凡此种种,杨素秋都经历了,也都挺住了,“为了读者喜爱,我得把好第一关。”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其实,谁有资格选书、开书单,历来充满了争议。早些年间,读书类的电视节目就在人文理想、制作经费和收视率之间艰难抗争。从《子午书简》《开卷八分钟》,到后来的《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再到近些年的慢综艺《我在岛屿读书》《但是还有书籍》,相比单纯领读某一本书,为公众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似乎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5分钟解读一部电影、8分钟看完一部名著,让翻开一本书的时间成本更显金贵。
  而杨素秋作为“公共选书人”,不仅努力坚守着选好书的原则,“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选择灵魂”,更力求将“公共”二字落到实处。一位视碍朋友曾向杨素秋说起“摸书”和“听书”的区别。“听书,好像是怀里被人塞了一堆东西。而摸书,是自己主动走进去的。”哪怕有声阅读已经如此便捷和普及,真实地触摸一本盲文书籍仍然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感动。得益于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助视器和一体机等现代科技设备,视障人士也能在这座图书馆平等地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家叶锦鸿曾在《消失的图书馆》中介绍过许多湮没在历史中的图书馆,从毁于火灾的伦敦图书馆,到二战期间被燃烧弹轰炸的上海东方图书馆,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段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智慧能够以书的形式为后人所知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一本书要流传得下来,乃至成为经典,被更多的人阅读,是多么珍贵。
  而对一个人来说,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接触到足够多的好书也需要幸运加持。20世纪80年代,杨素秋的家中有近5000本书。20平米的房子,“每一面墙上,床底下,灶台边上到处都是书”。可以说,她的家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了。这样的童年无疑是丰盈的,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的一句话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答案,她说:“我希望图书馆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