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性,教育即生长

——读《周国平论教育》

字数:1762 2024-03-06 版名:悦读

  □胡胜盼
  周国平先生是我敬慕的学者和作家之一。他的书,我买了很多,也读过不少,每每读他的文字都能发自心底地升腾起一种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来思辨亲情、友情、爱情,畅谈读书与人生,相信喜欢周国平的朋友会有如我般相似的体悟:读过他的书,你多少懂得了如何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自己所走过的路,以及正在走或者接着要走的路。
  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怀有深深的忧思。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忧之深,实乃爱之切,面对中国教育现状,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该为中国教育真正做些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周国平散见于各散文集或讲座稿中的论教育部分辑为《周国平论教育》一书出版。静静思读后,对周国平的教育见地及对他心目中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与许多教育家思想一脉相承,周国平认为,“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他在文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看似调侃的话,却给出了这样的警示:我们的教育究竟在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走,我们对人本身和教育本身的认识是否已然出现了问题。然而,对这一思考我们表现的或是暧昧,或是敷衍,我们不想,或者说是不敢直面相对,我们几近丧失了接近“真教育”的勇气。所以,周国平大声疾呼,“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回归教育之为教育”,多么切中要害,它至少值得我们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教与育应该是怎样?我们当下的教育偏离正轨了吗,该怎么办?
  “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教育即生长,之所以教育,是为了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周国平对应试教育,对一切出于应试而进行的功利性教育是深恶痛绝的。他不仅认为“一切教育归根结底是自我教育”,而且认为“一切学习归根结底都是自学”。我极为赞同周先生的观点。8年自学考试的经历使我明白,自学能力的养成即成就了一生精神上的财富。学习,学会学习。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所谓填鸭式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出了一个个“容器”,而这个“容器”再强大,在当下都难以胜过电脑。因此,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做着无用功。学生不能从内心唤醒对知识的渴望,对探索真理的认知;我们教师的角色也显得十分尴尬。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职责在于“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现实的升学压力下,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模糊了这一概念,以致沦为非理性教育的奴隶。作为孩子们的家长,在似是而非的教育引导下,也成为了扼杀真教育的“帮凶”。一切真正优秀的教育都应该是养成教育,而非其他。因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终究有限,而要学的东西则是无限的,所以学校、教师把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们,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自学,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先贤早有良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这“渔”除了方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习惯,而且是良好的习惯。由此可知,只有每位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家长们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才能合力推动理性教育的前进。
  周国平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阅读的重要与必要。他认为在传媒时代,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然丢失了阅读的习惯,这是很可怕,也是很危险的事。他提倡,我们要不看或少看电视,少上或不上网,省下时间多去阅读,且是纸质书籍,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要读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才能促使我们进行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周国平认为,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灵魂教育是截然不可分的。说实话,读了周国平关于阅读的文字,我很惭愧。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读过的书是不多的,在倡导学生阅读方面下的功夫也是宛若蜻蜓点水。以自身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以自身的阅读情趣来感染学生的阅读情趣,这将是我今后语文教育中所要探索的方向。
  一本好书的价值在于常读常新,当合上《周国平论教育》最后一页的那一刻,我又忽然有了重启本书第一页的冲动。我会时刻聆听周国平的声音,感悟他那深厚的教育情怀。当然,《周国平论教育》不仅是一本只供教育者阅读的书,而是适合每一个读者阅读的书,因为书中关注的是教育,关怀、守护的却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