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诵国学,立德育英才

——参加2023湖北国培·《中国文化涵养师德》有感

字数:1469 2024-03-06 版名:成长
  □程 霖
  袅袅秋风起,纤纤白云飞。只身赴京都,万里为国培。悠悠京城传古韵,百年师大绽新辉。阵阵清寒的晚风扑面而来,为期七天的学习就此开始,满心欢喜地迎来一段别样的成长之旅,期待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含英咀华,初探国学之深妙
  七天的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层次分明。
  有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专题讲座如王文静教授的《传承师道,立德树人》;有理论勾联现实的专题讲座如杜霞副教授的《让传统从当下出发》;有实践操作类课程如一线教师杜薇的经验分享《经典涵育,培德开智——中华经典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有现身说法讲授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如郭齐家教授的《八十回顾——我的治学之途》;有红色教育特色讲座如熊晓琳教授的《红色经典音乐中的百年奋斗史》……多元课程一一呈现,中间穿插着多种学员活动,目不暇接,涵泳其中,自觉心旷神怡。
  每日,来自楚地的三百多名教师齐诵经典,佶屈聱牙的古文在反复吟诵中变得朗朗上口,偌大的报告厅回响着洪亮的诵读声。久之,这些古文似乎能涤荡心灵,让人感觉唇齿留香、沁人心扉。也许这就是经典传统文化的力量,也许这就是诵读的力量。
   高山仰止,仰瞻大师之风范
  其中,记忆最深、感触最大的是这三位老师。
  第一位是年逾耄耋、头发花白,走路颤颤巍巍的郭齐家教授。一袭宽大的白衣笼着瘦削的身体,神情从容淡然,颇有仙风道骨的意味。专题讲座《八十回顾——我的治学之途》从家学渊源,到少年求学,再到中年治学,最后执着问道中国传统文化。一幅生命画卷缓缓打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似乎眼前出现了一位一直在传统文化这条道路上执着求索的学者,从风华正茂到鬓发苍苍,穷尽一生研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兀兀穷年,无怨无悔。
  第二位是语言干净利落,身姿挺拔的熊晓琳教授。听过许多党课,让人耳目一新、心潮澎湃的还是熊老师的这一节《红色经典音乐中的百年奋斗史》。熊老师的这节课兼知识性、审美性、创新性、互动性于一体。在短短的三小时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以经典歌曲为线索串联党史,梳理出完整脉络,信息密度极高。最让人动容的是,熊老师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刻,潸然落泪,低声抽噎,更是情感最高层级的交流和互动。
  第三位是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杜薇老师的《经典涵育,培德开智——中华经典如何融入课堂教学》经验分享。因为同是一线老师,觉得格外亲切。她把自己的班级作为试验田,巧妙引流中华文化当作源头活水浇灌学生,深耕细作,使一颗颗“种子”茁壮成长。六年里,杜老师的精心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班里的学生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出落成一个个有担当,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的少年郎。
  躬耕杏坛,培育桃李之芳华
  带着北师大老师们的教诲,返岗后,我继续站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借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和管班,收到了一些意外的成效,不禁自乐。
  我巧用优秀传统文化增加课堂底蕴,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们讲解教材选篇作者的故事。久之,学生特别喜欢上语文课,是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课堂的厚度和底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巧用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应试分数。我每日在黑板上写一句古籍中的经典励志语句。久之,发现学生会在作文中引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作文成绩。巧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班风。一百句枯燥的说教不如一句经典。经典传统文化有教化之功,有时候就像一点小小的星火,总有一天可以燎原。就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落入了学生的心田,改变了我的教学状态。
  如今,时隔多日,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同学们吟诵《礼记》《论语》的琅琅书声,眼前浮现出老师们儒雅亲切的面庞。回首间,漫天红霞,染红了西边天,像极了心中的那颗初登讲台的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