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文体特征评析

□郭伟波

字数:1965 2024-03-03 版名:知行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逐渐由文体特征转向情境运用,重视文本的内在联系,除了考查信息筛选等能力之外,还考查了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一方面淡化文体的考查,另一方面则加强情境的理解运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策略的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类文本阅读可以说是高考版的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对两个文本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还要在两个文本认识基础上解决一些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其难度要求更高,考查的内容也更具开放性。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对两个文本进行联合解读的能力,其实也呼应了新课标中的群文阅读。从命题的特点来看,信息类文本阅读已经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能力要求,也可以明显看得出来情境运用正在逐渐成为高考的命题主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以往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或者实用类文体考查的题型基本都是建立在文体特征上,考点内容容易重复,甚至会变成固化的试题类型,缺少灵活性。而新高考试卷中将考查重点转化成为信息获取的能力,再将信息获取的能力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打破了文体的束缚。
  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考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很多的老师依然还是采用分文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然而文体特征只不过是便于教学而已,并不是唯一的教法。当学生对文体特征比较熟悉后,解题时就往往会采用固化的思维去回答,也就经常会掉入文体的陷阱之中,对于试题中设置的情境或者是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一旦上了考场,转换了题型,变换了文体,原先建立在文体特征之下的答题模式突然间全部失效,于是就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反套作不单是作文的命题要求,其实在高考卷中的其他主观题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以往的教材确实是以文体特征为主要参考因素的,而现在的高一高二的新教材中,其实一个单元之中已经囊括了不同的文体,以文体形式来进行教学,明显是滞后于当前的高考改革方向。打通文体,淡化文体,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学方向。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要点除了信息筛选整合之外,如今还要求学生能够联合两则材料中的信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以情境运用带动阅读分析,活学活用,由以往的“解题”变成“解决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提出“在试题命制层面,进一步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信息类文本阅读带给我们很多新的备考启示,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教考应该相辅相成,避免教考矛盾。在对新教材的使用上,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都会面临课时紧张的问题,为了能够把一些重点的课文讲完,大部分教师都会有所选择地进行教学,侧重于古诗文,而对现代文阅读则采取忽略或者简略处理的方式。信息类文本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提醒,提醒高中语文老师应该重新审视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方向,一方面要淡化文体特征教学,另一方面更要加强群文阅读教学。在大量的课文上不完的情况下,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群文阅读,将多个文本联系起来进行整合教学。
  学生必须要学会摆脱文体特征局限来解读文本,利用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或联系点进行分析整合,或者以材料1的理论阐释材料2的例子,或者以材料1和材料2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的情境内容。如果不懂得将信息有效地利用起来,只是停留在以往筛选、整合信息之上,其实是远远不足以适应于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的。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改变固化的答题套路,真正将学习能力落实到运用之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采用两种材料组合的命题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文本之中整合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去解决现实问题。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临时抱佛脚的形式来提高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的群文阅读训练,学会综合处理不同文本,从不同文本之中挖掘内在的联系,并且由此迁移到具体的情境运用之中。因为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阅读量也非常大,所以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常规单篇教学的模式,肯定是无法教得完的。新教材中应该教学的课文必须想方设法将其落实到位,不能简单处理,而应该做到应教尽教。
  从高考信息类文本的命题趋势来看,将对学生的联读能力进一步考查,以此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型,实现以考促教的功能,让高中语文老师逐渐接受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对现代文阅读不再孤篇处理,也不再随意割裂教材。
  在新学年的语文教学之中,教考衔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备考策略,必须要将高一高二的新教材使用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要侧重于群文阅读的方法指导。此外,一些缺乏具体情境的题目要逐渐减少,避免机械刷题,避免采用固有的备考模式进行教学,从文体考查转向情境运用教学,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