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
□王 姣
字数:2478
2024-03-03
版名:知行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政治法治意识教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高中政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所谓有尊严,是凝结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人切实感受到这样的尊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专门就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评价作出了说明,以回应“为什么,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教学中出现政治教师法治意识不足、教育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政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增加。本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研究新版部编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思想政治课加强高中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与学方法。
教师的教
更新教师理念。在教师理念的更新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突出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培育切实作为指导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以身作则,依法执教,遵守校纪校规,主动引导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只有教师头脑中认同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才能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教学评价、编制考试题目等环节中落实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二是突出议题活动引领,积极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法治模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公民参与立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途径”“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等议题。
三是突出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中培养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或家人的生活经验,讨论自愿、平等、诚信等民法原则,了解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改进方面,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一是灵活使用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教材本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限制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应深读教材,高效整合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恰当设计教学环节。教材中有引言、探究与分享、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筛选、替换教材内容。
二是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内生价值挖掘、法治育人实践、动态质效监测等措施,全方位实施学情分析,以情境创设、沉浸式角色模拟、头脑风暴、实战演练、全场景参与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优化教学案例,着眼于法治教育教学的情境创设,好的情境创设会有效支持、服务于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呈现并运用相关的法治核心概念和方法,富于情节,有吸引力,可操作、可把控。
三是教学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高中政治注重发展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教师要力求将培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对于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要保持一致。教学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教学评价目标不要停留在学生对于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等知识的记忆上,而是要着眼于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教学评价方式不局限于简答知识的问答,而应将题目设置情景化,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案例中提升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素养。
学生的学
改进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一是提高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让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落地落实。按照这个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把应该知道的和愿意知道的法治知识相结合,从知道法治知识转化为运用法治知识的过程。二是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法治的迫切需求,能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出发,运用法治思维去分析问题,主动运用法治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列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列举实例,说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解释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借用自身的经验,推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表明法治让社会更和谐。
改进学生表达方式。从学生的表达方式来看,对法治知识的简单记忆和背诵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学生能够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因此,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多元化,如举办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辨析、校园法庭模拟活动、观看人大会议的录像、旁听地方立法听证会、参观调解中心、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等,描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表征,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归纳违法犯罪的主要种类及其成因,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剖析实例,比较不同的涉法行为,预测其后果,阐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联系依法治理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
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为什么要具备法治意识、什么是具备法治意识、怎样具备法治意识等问题。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会对培养法治意识有方向和信心。政治教师要认识到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
法治意识体现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有利于高中生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在高中政治法治模块教育教学中,思政教师转变“教”与学生转变“学”相结合,共同为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持续发力。
教师的教
更新教师理念。在教师理念的更新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突出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培育切实作为指导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以身作则,依法执教,遵守校纪校规,主动引导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只有教师头脑中认同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才能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教学评价、编制考试题目等环节中落实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二是突出议题活动引领,积极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法治模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公民参与立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途径”“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等议题。
三是突出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中培养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或家人的生活经验,讨论自愿、平等、诚信等民法原则,了解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改进方面,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一是灵活使用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教材本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限制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应深读教材,高效整合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恰当设计教学环节。教材中有引言、探究与分享、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筛选、替换教材内容。
二是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内生价值挖掘、法治育人实践、动态质效监测等措施,全方位实施学情分析,以情境创设、沉浸式角色模拟、头脑风暴、实战演练、全场景参与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优化教学案例,着眼于法治教育教学的情境创设,好的情境创设会有效支持、服务于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呈现并运用相关的法治核心概念和方法,富于情节,有吸引力,可操作、可把控。
三是教学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高中政治注重发展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教师要力求将培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对于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要保持一致。教学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教学评价目标不要停留在学生对于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等知识的记忆上,而是要着眼于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教学评价方式不局限于简答知识的问答,而应将题目设置情景化,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案例中提升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素养。
学生的学
改进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一是提高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让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落地落实。按照这个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把应该知道的和愿意知道的法治知识相结合,从知道法治知识转化为运用法治知识的过程。二是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法治的迫切需求,能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出发,运用法治思维去分析问题,主动运用法治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列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列举实例,说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解释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借用自身的经验,推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表明法治让社会更和谐。
改进学生表达方式。从学生的表达方式来看,对法治知识的简单记忆和背诵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学生能够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因此,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多元化,如举办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辨析、校园法庭模拟活动、观看人大会议的录像、旁听地方立法听证会、参观调解中心、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等,描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表征,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归纳违法犯罪的主要种类及其成因,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剖析实例,比较不同的涉法行为,预测其后果,阐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联系依法治理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
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为什么要具备法治意识、什么是具备法治意识、怎样具备法治意识等问题。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会对培养法治意识有方向和信心。政治教师要认识到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
法治意识体现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有利于高中生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在高中政治法治模块教育教学中,思政教师转变“教”与学生转变“学”相结合,共同为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