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学科融合实践探索

□王奶妮

字数:1509 2024-03-03 版名:教育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小学就开始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正确的三观的重要契机,这对于学生以后成长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2年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国家系列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举措,要求在跨学科视野下整合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发挥各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这反映了国家在学校育人问题、学科德育问题上的新认识和新发展。
   一、以鼓励代替控制,融合各科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
  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往道德与法治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应以相同的知识点为线索,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更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如在开展低年级语文学科“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的教学时,教师就创设“模拟过马路”的场景,首先引导学生从美术色彩的学科知识中,了解“红、黄、绿”三原色给人不同的观感,接着引导学生玩“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小游戏,使得学生知道在过马路的时候要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结合交通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最后,结合劳动课知识,鼓励学生制作“交通信号灯”,并布置到家里,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遵守交通法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践行,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跨学科知识链的融合下变得更生动,也更深刻。
  二、以感受代替传授,设计主题活动形成教学情境链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学习,就知识讲知识的传授方法比较多,很少考虑学科知识外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跨学科教学这一主题背景下,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外,还可以用心设计教学情境链,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要素融合其中,辅以实践活动去践行,发挥跨学科教学的优势,有效开展主题情境式教学。
  如在“学雷锋日”教师带领学生出游的活动中,我们可以设定主题为“学习雷锋、保护环境”,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广场进行小雷锋清洁环卫活动,同时在活动中设计相对应的具体任务,让每个学生必须找到三种图形的物品,同时要了解一种植物的外形特征,想想自己会用怎样的句子描述,并做环境保护工作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到三种图形是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了解一种植物的外形特征是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描述是在活动中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最后保护环境的行为则是活动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
  三、以尊重代替强制,创建教育环境营造德育生态链
  小学生跟社会接触不多,还不能对于教材案例背后的道德情感以及法治关系深入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跨学科创建大情境教育,全方面地践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如学校可以通过文化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手册等途径展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元素,通过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又如美术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了解各地的世界名画,思考并讲解出这些画作传递的思想与内涵,不断尝试去临摹世界名画或者用文字写下来,或者做成手抄报、海报等布置到校园文化墙上,这样的安排既是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沉淀与积累,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从而更深更广地了解道德与法治层面的知识与内容,融合彰显环境育人的德育实效性,营造德育生态链。
  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必须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和多学科知识相融合,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乾县黉学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