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王红峰

字数:979 2024-02-28 版名:声音
  2023年9月以来,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少工委、山东省学生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动员团队组织实施“070勇敢者行动”的工作方案》,面向全省中小学校启动实施“070勇敢者行动”,构建起校园欺凌“预防—发现—处置—帮辅”的工作全链条。(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治理校园欺凌,家长责无旁贷。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指出,全球各地都存在校园暴力与欺凌现象,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儿童和青少年。相关估算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 2020—2022 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事件就像横亘在和谐校园里的一道鸿沟,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治理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根源却在家庭教育。事实证明,两种孩子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一种是被过度宠爱、称王称霸惯了的孩子,另一种是缺少温暖、无人关爱的孩子。
  在防治学生欺凌中,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理所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义务。如果孩子对同龄人施暴或者有施暴倾向,切不可抱着“护犊子”的心态偏袒自己的孩子。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探寻孩子施暴的原因,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
  从法律上说,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从心理行为上说,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都来自于暴力家庭,还有一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对暴力的推崇。比如,某校一名男生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总喜欢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心理辅导老师深入了解后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平时就常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
  任何教育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调查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缺失是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往往缺乏来自父母及家人的关爱与指导。
  家庭是开展品德教育、责任感教育的最好场所。为此,家长务必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明辨是非,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善恶标准,配合老师、学校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