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作业变商品,您怎么看?

字数:2460 2024-02-28 版名:声音
  小学生寒假即将结束,“作业做完了吗?”成为近日热门话题。记者发现,在一些学校布置的作业中,手工类作业占比越来越多。孩子完不成的,或没能力完成的,该项作业就变成了家长的“作业”。而一些家长没时间、没精力帮忙的,便选择了“买作业”。在电商平台,“手工作业半成品”“代做”项目热销。(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手工制作成商品,教育过程和结果错位的畸形儿     □关育兵
  手工作业成商品,这一现象不仅触及了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深度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手和脑相互促进的,做手工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必要活动。”因此,无论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手工作业的本意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旨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升技能,并增强与家长的互动。
  对此,教育界人士明确表示,“孩子的思维是动作思维,他在动手的同时也在动脑,当他的手停下来,也就不会思考问题了。”故而,在低年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通过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所以,留手工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当中,让父母能更了解孩子的思维成长阶段和真实想法,也让孩子在对父母真实表达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安全感的提升,是有利于提升家庭凝聚力的。
  可见,手工作业本是很好的成长媒介。然而,商家利用这一需求,手工作业“代做”服务在电商平台的兴起,将原本应由学生或者学生和家长亲自完成的手工制作变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从而获取商业利益。这使原本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沦为了一种负担。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手工作业成为商品,虽与平台对相关内容筛查不严有关,但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过程中结果与过程错位生出的畸形儿,反映出的是我们对教育结果的过分追求和对教育过程的忽视。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的最终作品是否完美,而忽视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和体验。
  从现实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重视不够,对手工作业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这就让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手工作业是学校给家长“找事儿”,间接损害了孩子健全的成长发展机会。
  这种错误认识带来更为错误的后果,是家长过多插手孩子的手工作业,一些时候是越俎代庖,更为严重的是直接从网上购买作业。家长参与导致了孩子少参与乃至袖手旁观;本是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呈现变成了家长动手能力的呈现乃至网购商品的呈现,这显然就本末倒置了。
  也要看到的是,教师、学校及相关部门在评价孩子们的手工作业时,本应注重过程,哪怕学生的手工很幼稚、粗糙也是好的。然而,一些不当的手工制作成果展示或竞赛,却过于重视手工制作的结果而忽略了手工制作的过程,忽略了孩子们制作过程的努力和付出,偏离了手工制作的导向,诱导家长帮孩子做作业,乃至助推了手工作业“代做”的发展。
  手工制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孩子们的发展和成长才是应有的关注点。因此,关注手工制作的过程,而不是手工作品的完美度,才是评价的重点,是教育应有的追求。
  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和初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这不仅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未来负责。从手工制作做起,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走的路还很长。

   手工作业代做热销需要双重反思    □张 涛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更新,中小学校寒暑假作业日益多元。除了书面作业外,还有各种手工类、实践类、探究类作业。其中,手工作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手工作业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手工作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细心,增强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此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作品,增进亲子交流和家庭教育。
  然而,布置寒假手工作业的美好初衷,往往并未从梦想照进现实。许多家长选择找商家代做手工作业,“小学生手工作业半成品”“代画手抄报”的产品月销售量火爆,让这一切成了泡影。
  对此,有电商平台表示,关于“代做作业”相关内容或隐晦词句内容均不允许上架,但原材料销售以及按照客户要求DIY手工艺品的相关产品并不禁止。“他们属于钻了空子。”可以看到,商家提供代做手工作品服务,属于正常的经营范围,不可能予以禁止。即使屏蔽了“代做作业”等关键词,家长照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找到代做商家。因此,单靠平台加强管理,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手工作业代做现象。
  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一些老师和家长对于手工作业的理解认知出现了偏差。首先,有的老师在布置手工作业时,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仅学生完成不了,就连不少家长也束手无策,只能寻求“外援”。再加上,一些老师对于手工作业“重结果,轻过程”,侧重于作业成果的展示评比。有些构思新颖、制作精美的作品,即使明眼人都能看出不是孩子自己做的,也往往会受到称赞。这就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将学生和家长推向“代做”商家。
  其次,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手和脑相互促进的,做手工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必要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学校留手工作业是给家长添麻烦。有的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一起完成,索性直接上网下单购买代工作品了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寒假手工作业代做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双重反思,共同努力。对于老师来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量身定做手工作业,避免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进而丧失自己动手的热忱。同时,摒弃唯结果导向,注重对于过程的探究。比如,开学后让每个学生谈谈制作作品的心得体会,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有所获。
  对于家长而言,则要重新审视手工作业的重要价值,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必要时积极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完成作品。“‘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代做的手工作品可以买到,孩子的动手能力却是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