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存中学的人与事
□朱文杰
字数:1789
2024-02-28
版名:文化
1935年,位于西安市碑林区的湘子庙办起了一所东望小学,可惜只存在了一年多,1936年即迁往外埠,原址便由位于东关的东北竞存小学使用。东北竞存小学是现代教育家车向忱先生创办的一所进步学校,“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总理还为学校捐过款。1937年夏,学校成立了中学部,即为竞存中学,将小学部移到湘子庙街的另一座小庙内。
陕西作家王汶石曾在湘子庙街的竞存中学上过学。王汶石在他的散文《湘子庙的怀念》中描述竞存中学,讴歌了被人称做“东北甘地”的校长车向忱,认为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志士、平民教育家,他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和坚强的性格。在关中道上,在长安街头,看到这一群一群不愿做亡国奴的无家可归的小流亡者,他的心痛得在滴血。他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他能为受难的祖国做些什么呢?他能为这些失去童年生活的孩子做些什么呢?他是个办教育的人,他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打回老家去的中坚力量。于是,车向忱先在西安东关的索罗巷一家停办了的小工厂借了几间旧房,办了一所小学。两年以后,国民党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和几个同事。他在狱中反复筹划,出狱后又在湘子庙街创办了中学。不久后,学校迁往凤翔东郊并办了高中。这就是那个在国统区被誉为“黑暗中一盏明灯”的私立东北竞存学校。
王汶石在文章中写道:在那至关中华民族存亡的“西安事变”三天之前,西安学联在古城西安集会,纪念“一二·九”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一周年,那是“西安事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忘怀的日子。那一天,东北竞存小学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从索罗巷出发,秩序井然地向大会会场进发,他们在中途受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武装拦截。面对刺刀如林、铅弹在膛的恐吓,学生们没有胆怯,没有逃跑,为了祖国,他们昂首阔步,高唱着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歌,迎着暴力继续前进。蒋介石麾下的兵士对这群手无寸铁的孩子们扣动了扳机,一排排罪恶的铅丸夹着火焰,呼啸着向孩子们冲来,几个孩子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古城的街石。这是古城学运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暴行。但竞存小学的学生们没有后退,他们扶起受伤的小伙伴,继续勇往直前,冲过铁与火的拦阻,终于到达会场,和学联的队伍会合了。学生们被激怒了,古城的民众被激怒了,学联的队伍奔向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车向忱校长被激怒了,他即刻拜会张学良将军,向将军控诉蒋家军警的暴行。两人相对垂泪。为免学生再遭蒋介石屠戮,同样满怀愤怒的张学良驱车追赶正向临潼进发的请愿队伍。在西安古城东十里铺,他向群众许下了“三天以内见行动”的誓言。
“西安事变”的旗帜上,染有东北竞存小学流亡儿童的血。
《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1932年随东北流亡学生来到西安,曾在竞存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王汶石当时就在湘子庙街竞存中学上学,是张寒晖的学生。
张寒晖先生的《松花江上》是在西安二府街的省立西安二中创作的。
张书省先生在他的《〈松花江上〉后事》一文中写道:近日,《人民日报》退休多年的高级记者景险峰,向我展示了他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帮其岳父——陕西铜川矿务局离休干部胡锦锡撰写的《追忆我为张寒晖恩师保存歌曲集手迹之往事》。1938年日寇侵占山西风陵渡,日本飞机开始轰炸西安,张寒晖受命和车向忱校长一起,带领几百名东北流浪学生迁到凤翔县竞存中学落脚。
接着张寒晖被调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工作,随后又北上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就在张寒晖1941年8月离开凤翔县竞存中学之前,他把自己创作的包括《松花江上》在内的30多首抗战歌曲亲笔抄写在一个大账簿里。他清楚,带上它肯定会在北上途中遭到反动军警搜查,因此,就把这本手迹册子交给了学生胡锦锡。胡锦锡虽然只是一名学生,但张寒晖知道他是一名在1937年春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
解放后,胡锦锡一直思索应该将老师的手迹本交到哪里,最后决定交给同为凤翔县竞存中学学生的王汶石。王汶石当时已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又过了几年,张寒晖的家乡河北省定县要修建“张寒晖纪念馆”,王汶石立即征求胡锦锡的意见,将张寒晖先生这件十分珍贵的作品手迹本捐给博物馆。
张寒晖创作的很多音乐作品,当年并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王汶石回忆,他曾问张寒晖:“老师,您写的歌为什么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呢?”张寒晖回答:“署名字干什么?”在张寒晖心中,为了抗战救亡,唤起民众,署不署自己的名字是无所谓的,确实,张寒晖先生是一位爱国的,不注重名利欲望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陕西作家王汶石曾在湘子庙街的竞存中学上过学。王汶石在他的散文《湘子庙的怀念》中描述竞存中学,讴歌了被人称做“东北甘地”的校长车向忱,认为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志士、平民教育家,他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和坚强的性格。在关中道上,在长安街头,看到这一群一群不愿做亡国奴的无家可归的小流亡者,他的心痛得在滴血。他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他能为受难的祖国做些什么呢?他能为这些失去童年生活的孩子做些什么呢?他是个办教育的人,他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打回老家去的中坚力量。于是,车向忱先在西安东关的索罗巷一家停办了的小工厂借了几间旧房,办了一所小学。两年以后,国民党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和几个同事。他在狱中反复筹划,出狱后又在湘子庙街创办了中学。不久后,学校迁往凤翔东郊并办了高中。这就是那个在国统区被誉为“黑暗中一盏明灯”的私立东北竞存学校。
王汶石在文章中写道:在那至关中华民族存亡的“西安事变”三天之前,西安学联在古城西安集会,纪念“一二·九”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一周年,那是“西安事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忘怀的日子。那一天,东北竞存小学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从索罗巷出发,秩序井然地向大会会场进发,他们在中途受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武装拦截。面对刺刀如林、铅弹在膛的恐吓,学生们没有胆怯,没有逃跑,为了祖国,他们昂首阔步,高唱着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歌,迎着暴力继续前进。蒋介石麾下的兵士对这群手无寸铁的孩子们扣动了扳机,一排排罪恶的铅丸夹着火焰,呼啸着向孩子们冲来,几个孩子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古城的街石。这是古城学运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暴行。但竞存小学的学生们没有后退,他们扶起受伤的小伙伴,继续勇往直前,冲过铁与火的拦阻,终于到达会场,和学联的队伍会合了。学生们被激怒了,古城的民众被激怒了,学联的队伍奔向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车向忱校长被激怒了,他即刻拜会张学良将军,向将军控诉蒋家军警的暴行。两人相对垂泪。为免学生再遭蒋介石屠戮,同样满怀愤怒的张学良驱车追赶正向临潼进发的请愿队伍。在西安古城东十里铺,他向群众许下了“三天以内见行动”的誓言。
“西安事变”的旗帜上,染有东北竞存小学流亡儿童的血。
《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1932年随东北流亡学生来到西安,曾在竞存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王汶石当时就在湘子庙街竞存中学上学,是张寒晖的学生。
张寒晖先生的《松花江上》是在西安二府街的省立西安二中创作的。
张书省先生在他的《〈松花江上〉后事》一文中写道:近日,《人民日报》退休多年的高级记者景险峰,向我展示了他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帮其岳父——陕西铜川矿务局离休干部胡锦锡撰写的《追忆我为张寒晖恩师保存歌曲集手迹之往事》。1938年日寇侵占山西风陵渡,日本飞机开始轰炸西安,张寒晖受命和车向忱校长一起,带领几百名东北流浪学生迁到凤翔县竞存中学落脚。
接着张寒晖被调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工作,随后又北上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就在张寒晖1941年8月离开凤翔县竞存中学之前,他把自己创作的包括《松花江上》在内的30多首抗战歌曲亲笔抄写在一个大账簿里。他清楚,带上它肯定会在北上途中遭到反动军警搜查,因此,就把这本手迹册子交给了学生胡锦锡。胡锦锡虽然只是一名学生,但张寒晖知道他是一名在1937年春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
解放后,胡锦锡一直思索应该将老师的手迹本交到哪里,最后决定交给同为凤翔县竞存中学学生的王汶石。王汶石当时已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又过了几年,张寒晖的家乡河北省定县要修建“张寒晖纪念馆”,王汶石立即征求胡锦锡的意见,将张寒晖先生这件十分珍贵的作品手迹本捐给博物馆。
张寒晖创作的很多音乐作品,当年并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王汶石回忆,他曾问张寒晖:“老师,您写的歌为什么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呢?”张寒晖回答:“署名字干什么?”在张寒晖心中,为了抗战救亡,唤起民众,署不署自己的名字是无所谓的,确实,张寒晖先生是一位爱国的,不注重名利欲望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