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话读书

□李 敏

字数:1301 2024-02-28 版名:悦读
  前段时间看到《人民日报》有篇文章里提到: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作者认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而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读职业和人生之书总能收获不同的体验。
  阅职业之书,明教化之本
  时光易逝,踏上讲台已有三年。三年成长、改变,唯有读书之心、教学之心未曾变。阅读职业之书,以书中营养融于教学,学有所获,方可一路成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最大的感想就是半个世纪过去,大佬依旧是大佬。原来,现在工作生活中的迷茫在半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人想得清清楚楚。曾以为读书越多,所知就越多,然而现在发觉读书越多,所发现的未知就越多,越对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充满虔诚的敬畏,这世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这世上也多的是比你透彻还比你谦卑的人。静水流深,把自己变成深不见底的湖水才能让湖面平静不起波澜。
  《班主任工作漫谈》应该算是教育界的经典书目了。“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在开篇就和我们分享的观点。书中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教师的初心,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敬畏之心,就是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之心,就是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之心,就是对名利浮华的淡泊之心。”这是《做不忘初心的教师》中的一段话,也是每位教师在踏上讲台之初的誓言。希望在数十载后依旧可以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孩子心中的求知之灯,始终做不忘初心的教师。
  阅人生之书,明哲学之理
  少年时期,记忆犹新当属《谁动了我的奶酪》,当时喜欢书中老鼠。前不久再次翻阅,才略懂故事真谛: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存。唯有改变才是永恒!人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你不断奋斗与拼搏。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温柔有趣的老师,但教学中也曾经历过一定的瓶颈:历史于学生而言年代过于遥远,自己主动传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出现了“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寂寞”这样的尴尬场面。也曾苦恼和彷徨,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教好学生。于是,前辈们向我推荐了石不易老师的《鬼脸历史课》。阅读《鬼脸历史课》,我发现历史不再让人犯困,而是越发有趣。石不易老师把鸦片战争形容成烟枪与洋枪的对抗赛,将台湾称为美日眼中的唐僧肉,把历史课本知识做成了一道大众化的开胃菜,读来朗朗上口,趣哉妙哉!但当深入其中时,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同样是历史,为何我看历史小说要比看历史教材记得牢?读完这本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兴趣,历史课堂还是要以兴趣为主导带动基础知识的记忆,最后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当今的碎片化时代,读史也需要创新。《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用更通俗易懂的写法,讲述了很多历史人物。读完后,我发现每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情,在他们心里有一把分辨对错的明尺。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路过不同的朝代,思考着人生的一些问题,血雨腥风或风雨兼程。读历史,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成长的故事是书籍相伴,循着书拾级而上,以山水笔墨,书写我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