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医书,师者的镜子

——简评王彬武的《教育的理由》

字数:1450 2024-02-28 版名:悦读

   □安 黎
  读完王彬武的新著《教育的理由》,我既有共鸣,又有感慨,更有收获。
  共鸣源于他诸多遵循教育规律又契合人性的论述,与我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精神共振,瞬间就使我产生了找到同道的惺惺相惜之感。教师出身的我,尽管早已远离三尺讲台,但心却从未走远,从未减弱过对教育的关注和忧患。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命质量,更关乎社会的文明水准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绝然含糊和马虎不得。某栋楼或某座桥的设计与建造出现瑕疵,可以推倒重来,但教育却不行。教育一旦出现方向性或技术性的失误,一代人或数代人,就要付出要么精神贫瘠、要么头脑残疾、要么人生荒废的惨重代价。基于此,以观察社会、记录生活和揭示人性为己任的我,写过上百篇涉教的文章,也出版过一部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调查类长篇纪实文学《那些家长》,其中呈现的痛点和表达的观点,与《教育的理由》不谋而合。
  感慨的是,这部书如此地富有真知灼见,不由得让我对其作者心生敬意。身处教育管理岗位的王彬武,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专家,其眼界之开阔,学识之丰盈,分析之透彻,思考之深邃,见解之科学,论证之严谨,在我的视线之内,能与其比肩者,寥寥无几。王彬武既有在历史纵深里追根溯源的能力,又有在世界教育的汪洋中捕捉浪花的能力,更能做到以现代文明和契合人性为价值坐标,来探求当代中国的教育之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中国教育历史的矿藏里淘金却不泥古,在国外教育的花园里采撷却不崇洋,总是以智者独有的清醒和更高的站位,对教育从宏观的体态到微观的方式,进行个人化的打量、分辨、判断和思考,察其利弊,权衡得失,从而提出自己颇具根本意义和深远意义的主张和建议。他的很多观点,貌不惊人,却点石成金,振聋发聩,显现出撼天动地的力度。以我之见,《教育的理由》这部书,完全可以当作中国教育的医书来彰显和传播。书中有病理切片,有病灶诊断,有诊治良方,条分缕析,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确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将其当作校准自己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一面镜子。毋庸讳言的是,从事教育却不懂教育的,大有人在。教育,不能止步于灌输知识,不能满足于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嵌入被教育者的脑袋就万事大吉,而是应在塑造心灵、健全人格、矫正思维、培植现代文明观念和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成长等系统工程上,着力发力,谋篇布局。
  收获的则是,书中对教育先贤们大量典籍与典故的引用,尤其是对中外公认的教育学家的经典观点的摘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库存,提升了我的认知。
  我对王彬武知之有限,仅从熟悉他的人那里耳闻他好学而又博学,且有思考的深度。阅读《教育的理由》,无疑印证了这一点。一个对教育倾注了全部心力的人,一个对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见微知著和明察秋毫的人,一个饱学的人,一个逻辑缜密和常识健全的人,一个不停留于表象而执著于深度观察和思考的人,一个经受过现代文明的熏陶而懂得尊重的价值和人性的原色的人,一个心中隐匿着大爱和大善的人,其书写出的作品,自然是既自带光芒,又价值独具。《教育的理由》这本书,像一缕刺穿迷雾的阳光,能呈现真实;像一根擦燃的火柴,能把人心照亮;像一方十字路口的路标,能指引教育前行的方向;像一部考题与答案并存的警示录,能给整个中国当下的教育以醍醐灌顶的启悟。教育者也需要被教育,启蒙者也需要被启蒙。中国的教育,唯有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觉悟和自我革新,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前行的脚步,也才能不断地缩小与世界先进教育的差距。
  毫无疑问,王彬武是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而这样的有识之士越多,中国教育的未来就越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