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项目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辛燕飞 张学炬

字数:1459 2024-02-25 版名:知行
  新课标中明确建议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下,这一方式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但,实施好这一教育教学方式,关键是项目,难点也是项目,需要精心选择项目,才能以此为载体,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精心提炼教育教学目标是开展好项目式学习的“最初一公里”。项目化学习不能漫无目的,不能荒原跑马,而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凝练出一个核心目标、核心概念,作为项目式学习的基点,用此来提纲挈领项目式学习,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和进行的。可以读书,可以讨论,可以想象,可以写作,可以探险,可以做各种练习,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内容多种多样,选什么、怎么选,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如,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展示的90多节项目式学习展示课,都有着明确而清晰的项目。六年级数学《学校公共卫生分区合理化提案》、初二语文《发现胡同之美》、初一地理《城市社区文明养犬指南》、初三物理《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让台灯也智能》、高中思想政治《低碳环保向未来》……每一个课题都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这就是学生要解决的项目,也就是每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完成项目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可以发散思维,研究实现项目应做哪些工作,动用哪些资源,采用哪些策略,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精选出最优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项目的研发,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生活难题。在此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需要与他人协作,需要研究方案,需要运用学过的各学科知识,并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需要在“动”中进行,在“动”中推动,所学的知识便鲜活起来,从而对知识的价值有更深的认识。
  梳理解决项目的方式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项目完成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完成项目采用了哪些方式,运用了哪些策略,走了哪些“弯路”。认真分析导致“走弯路”的原因,并归纳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这种项目式学习,就等同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的问题,学生的各种能力就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这就把学和用结合起来,把学和研结合起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项目就是生活,就是问题,就是提升能力的载体。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也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发挥着“引”和“导”的作用。
  “引”是方向性引领。也就是要给学生完成项目立起“四梁八柱”,为学生研究项目指明路径和方向。各学科教师要立足各学科的特点,为其提供“砖石”“水泥”和“瓦块”,让他们既做“建筑师”,又做“泥瓦匠”;既做理论家,又做实干家。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就相当于“砖石”“瓦块”。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理论。
  “导”就是示范。先做什么,如何做,从哪里发力。教师需要干出样子,作出示范,帮助学生从项目的开始到项目的完成搭起“立交桥”。要解决的问题是此岸,项目的完成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学生要想过去,必须得有媒介,而“立交桥”就是这个媒介。因此,教师的示范不可或缺。
  项目化学习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大单元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需要学校和教师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真正改变以往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