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的长跑者

□李晓萍

字数:4415 2024-02-21 版名:视点


  李晓萍,中共党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陕西省人民政府督学、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育专委会委员、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我身边的好校长”、陕西省教学名师、领航校长、学科带头人,宝鸡市优秀教师、宝鸡市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宝鸡市中小学教学名师、宝鸡市巾帼建功标兵。现任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有人说,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是幸运的事情。如果能将爱好与职业结合起来,那是最大的幸福。而我,就是那个幸福之人——实现了9岁时就有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93年至今,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一路奔跑,只为回报老师对我的厚望:这女娃,做老师会是个好老师。
   立己:学习成长做奔跑者
  1993年7月,我从凤翔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小学工作。这是一所百年名校,老前辈们以身示范着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让我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为师之道。
  上班第一天,学会岗位需求与全心服从。报到时,姜副校长安排我带自然课,我立刻借书回家熟悉教材。第二天到校被通知换课,带六年级音乐课,因为音乐组长住院了。师范生都懂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
  为师的第一堂课是遵守时间、提前到班。那天六年级2班的第三节课是音乐课,我与学生一起从学校的南教学楼三楼将脚踏风琴搬到中教学楼四楼,一下一上七层台阶,一个课间没够用。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才走到三楼。气喘吁吁地上到四楼,班主任李老师站在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看着我:“小李,怎么这么晚?”我嗫嚅着,“抬琴去了”还没说出口,就被老师指责“以后上课必须早到三分钟”。她转身就走,不满却传递了过来:“年轻人,对工作不上心。”那是上班的第二周,还没有从学生身份切换过来的我,既生敬意,又有愧感,就如鲁迅当年在桌子上刻下一个“早”字一样,上课提前3分钟到教室,成了我具备的第一个职业信条。
  入职前三年,我带过数学课、思品课(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后来固定在语文学科兼班主任。记得特别清晰的是,副校长、教导主任第一次来听我的课,我上的是《伟大的友谊》一课。那篇文章描写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我不知道要分几课时、每课时怎么上,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一课时上完了。课听完,张副校长过来跟我说:“你的课上得很好,就是语速太快了。”后来请教老教师才知道,那一课需要用三课时完成任务。愣神,羞愧,从此,我开始了搬小凳听课的日子。
  第一次在全校上公开课《鸟的天堂》,我手写了13遍教学设计。每请教一个人,我都会重新抄写教学设计。带着新稿请教是对老教师的尊重,也怕老教师一看别人说过了就不再指导。反复备课,我感慨这么美的文章,我上学时就学过,却只会背诵并不知道作者、创作背景等更多的知识。也就是上那节课,我才知道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背景知识的补充,对学生的引导有多么重要。
  从小就喜欢语文的我,对语文课越发感兴趣了。1996年,我总结自己教生字的方法,撰写了文章《编儿歌识记生字》,得到了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的高度认可,后来得知这篇文章被陕师大出版的一本书收录,那时年轻懵懂的我没有留存资料的意识,在别人的办公室里见到这本书时,也只是看了看,开心了一下就过去了。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教育类文章,激发了我对语文更多的思考和实践,也让我尝试不断总结和反思。《识字教学要做到“读写用”相结合》《注重方法让作文不拘一格》《探索成语智慧谷》等做法相继总结,有的发表,有的杳无音讯,但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1998年开始,我参与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书本、课堂,记录了数十本学习笔记,所带学生语文成绩突出,尤其是爱写作文、作文写得好。2001我被评为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先进个人,这份鼓励和认可更加坚定了我穷其一生要追随的语文教育之路。
  后来,我们办公室订阅了语文教学类杂志,我也开始购买一些专业书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开启了我的专业阅读之旅。对优秀的教育教学著作的阅读和吸收,奠定了我开放、激励、对话式的教育理念,也让我的课堂由封闭走向了开放。2002年全市观摩课《盲童的画》是我践行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教学理念的一次展示,我第一次尝试在语文课堂融入音乐、美术元素。2009年,在全省薄弱学科课堂教学展示中做品德与社会学科示范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生活化、体验式学习理念的一次验证。关注学生的及时反馈,捕捉课堂的学习生成,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灵性课堂,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1998年,我获得了宝鸡市首批教学能力达标优胜者荣誉证书,2001年,我获得了市级教学能手的证书,虽然省级教学能手停赛,我未能进一步锻炼自己,却在成长中获得了领导、家长的肯定。
  1999—2005年间,我实现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个大循环——把一个班级完整地从一年级带到毕业。我熟悉每个孩子的性格、家庭、学习困难,我了解每一个孩子背后的家长们,我不仅认识他们的人,也准确记得他们写的字,谁给孩子的作业签字我都会敏锐发现。我成了孩子们喜欢、家长信任的老师。我把语文教学当作立身之本来钻研,班级成绩稳居年级前列,各项活动在学校获奖、受到好评。我不断地听课、读书、学习、思考,不断奔跑,期待在专业上有所发展。
  达人:服务搭台做陪跑者
  2006年,我参加宝鸡市教育局组织的招教考试,进入市教育局直属小学——宝鸡实验小学工作,做了中层。从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工作,只需要高质量完成就好,转而变成统筹思考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前筹谋安排,我开始了新征程的学习与履职。
  工作岗位变动,教导主任兼工会主席,再兼副校长,身兼三职,我没有骄傲,只有焦躁。干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材料,上不完的课,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语文教学梦想。高效管理时间的概念走进了我的视野,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逐渐适应,开始胜任工作。
  2015年2月,是我教育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年。那一年,为了响应宝鸡市委市政府“振兴蔡家坡教育行动”的号召,我率领学校4名骨干教师奔赴岐山县蔡家坡第一小学(当时校名为“蔡家坡经开区第一小学”)工作。成立一年的新学校,占地60亩,8个教学班,350多名学生,25名教师,成了我校长生涯启航的地方。半年时间,从头做起。把脉课堂,让老师们改变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问诊德育,将德育工作由在文件中安排、总结,变为开展德育活动:学生第一次自主选择学校徽标、第一次坐在座位上端端正正吃饭(以前是蹲在楼道围着一个脸盆剥鸡蛋吃)、第一次走出校门开展研学活动;改善埋头学习时间长、艺术活动少的做法,全校开展“一班一品”体育活动,六月份举行了全县第一个艺术节,展示现场是领导、教师、家长的一片喝彩,是孩子们自信、阳光的笑脸。半年时间,带给老师的是管理者与教师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引领,是职业期望与鼓励的信心,是课堂教学的渐进转变……
  2015年7月,我回到了宝鸡实验小学。带着各级领导对市直属学校的期待,我开始了人生中最繁忙、最艰辛、也最有挑战、最有价值感的旅程。那时候,每天都处于各种事务交错叠加的风口浪尖。“本领恐慌”是我最真切的感受,也是鞭策自己不断努力、更加努力不可推卸的理由。上班期间各种工作,下班以后各种学习。在反复思考、与教师充分沟通后,我们确定了学校发展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完善制度,科学管理。第二步,教师为本,多点培养。第三步,提升内涵,文化兴校。
  奋斗的每一天是充实的,努力被看见是幸福的,我们的老师学生就是这样充实地做好每件事,度过每一天。名师讲坛、好教师讲堂、300秒微讲堂、海棠教学节;“童眼看世界”电视台、好声音红领巾广播站,好儿童大讲堂,记录着我们从稚嫩出发,超越自己,追求卓越的过程。2020年,令实验小学全体师生与家长光荣的是,我们从2015年的低位起步,实现了反转逆袭,高分追赶,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做校长,是一个阶段的工作;做教师,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无法固定班级带语文课,我于2018年3月成立学校童心诗社,并担任第一任指导老师。我带着年轻教师李薇从零起步,学习摸索。四年时间,校内诗社成员100多人,线上网络公益课吸引了福建、上海、云南、四川等地500余名学生。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童心诗社、童诗有约两个公众号共推送学生作品530余期,推送童诗1500余首。学生在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书籍中发表童诗200余首,各类网站选编推送作品达800余首。2020年5月份,曹文轩老师担任主编的《童声中国》在北京发行,我校17名学生、22首诗入选。《生命知“疫”——生命教育10堂课》入选了10首童诗,网课总观看50万人次。
  宝鸡实验小学有优秀的师生群体,他们需要的是尊重、激发、点燃,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自由的土壤。带着“教育是影响”“成长是自觉”“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的认识基础,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支持自下而上的个体力量,做个尽职的倾听者、引导者、陪跑者,在达人中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
  成全:生命赋能做领跑者
  2021年7月,我经历了人生中一次大的选择——加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小学的校长。这所学校由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共同管理,加之校名中含有“凤师”二字,学校自建校起就备受关注。既然带着情怀来,就不误苍生事。我屏蔽了很多关切的声音——为什么到一所区属学校来,一头扎进新学校的建设中,心无旁骛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先期调研摸底,我对师生情况有了大致判断——只有一个区级能手的教师群体,大部分来自周边新建小区的学生群体,我开始思考如何助力新学校发展。
  学校班子成员迅速达成一致,明确了“12345”工作思路,打开了新学校的新局面。“1”是秉持一个理念。众创集智,凝聚共识,勾画出文化基因图谱:我们确立了教育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2”是凸显两个主体。教师、学生是教育与受教育的两个角色,更是彼此学习、不断努力成长的两个主体。“师生互为师生”是教育角色与主体的变化。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活动放权,尽可能“让学生做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3”是构建三力系统。教育不是一座孤岛,也不可能成为孤岛。一个人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完成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是成长定律。“4”是启动四个行动路径。我们将构建管理文化、开发全域课程、培养优良师资、发展学生潜能四项工作同步推进,一体化发展。“5”是评估五项工作。评估一所学校,主要看办学方向、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我们期待,在不断的修正中,抓住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抓实师生成长的关键点,让每天都在进步成为看得见的成长。
  30年的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对生命的丰富与完善。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教育可以让人成为自己,超越自己。建一个读书的园子、生长的园子、创新的园子,师生互育,共同成长,这就是我心中教育的理想国。
  校长,是这两支队伍的带头人、领跑者,一定是最努力的、最坚持的那个人。成长没有捷径,这一路走来愈发坚定了我的初认知:傻傻地相信,笨笨地坚持,这样的认知让我的内心更坚定,脚步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