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编不补”现象要严禁更要“治”

□南 朔

字数:1086 2024-02-21 版名:声音
  近期,教育部就做好2024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布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全部落实任教学校,严禁“有编不补”。
  又见严禁“有编不补”!这并非教育部门第一次提出这般要求了。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各地要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全部落实任教学校,严禁“有编不补”……当这一现象被频频关注,证明其的确“客观存在”。
  那么,为何一些地方、一些学校选择“有编不补”呢?仔细审视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公费师范生本身不够“给力”。目前的公费师范生属于“计划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被录取之后享受公费培养政策,不仅学费、住宿费、生活补贴等应有尽有,毕业后的工作也不用愁,这导致部分公费师范生滋生懈怠心理,学习上不够努力认真,让部分接收学校不满意。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竞争的任课教师更有活力与激情。竞聘过来的教师需要经过残酷的竞争,他们必须“卷起来”才有机会,这些教师的素质整体上要更高一些,学校用着也更放心。久而久之,“有编不补”现象就成为无奈的现实。
  如今,教育部门再次重申,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全部落实任教学校,严禁“有编不补”。这样的做法,确有正面的价值与意义。理论上来说,这可以让公费师范生们更有获得感。网络上有一句话叫“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类似说法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足以证明编制对年轻人的重要性。严禁“有编不补”,严格保障有编有岗的制度规定,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费师范生“躺平”的现象,并倒逼他们努力提升自我。
  当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潜能,对其进行改革便应提上议程。回归到公费师范生的事情上,若想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潜力,还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长期以来,公费师范生属于“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后续的考核、督促、评价等体系并不完备,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方面的改革,确有必要加速,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学校可在“符合就业条件”上做文章,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提高对公费师范生学业、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等的要求,让他们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动能与动力。
  总之,对“有编不补”现象要严禁更要“治病”。这就是说,不能让公费师范生躺着就有编有岗,而必须通过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如此,各地“有编不补”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这,也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