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发展重在“浸润”

□耿银平

字数:1540 2024-02-21 版名:声音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认为,《通知》强调“浸润”,正是希望青少年美育要注重调动身体的诸多感官去学习、去实践、去动手。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郭声健强调,将“浸润”确立为美育工作的目标,而且将其作为美育工作的路径,既彰显了美育潜移默化浸润心灵的独特育人价值,也遵循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环节的特殊教育规律,可以说用“浸润”将美育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创造性地进行了精准对接。(1月23日《光明日报》)

  《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八项具体工作举措: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为“美育浸润行动”指出了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工作举措是粗线条、大框架,仔细研读,字里行间投射着无形的、微妙的、重要的“浸润”的力量——宏大的美育规划必须借助于细致入微的“浸润”骨架来完成。让美的力量深入人心,让美的价值凝魂聚力。进而完成一种脱胎换骨的人的升华、精神面貌的优化、美化。
  试以“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这个工作行动维度,阐释一下美育的“浸润”功能。“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这个维度意在强调在每一个教育场景中,教育者输送的从来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还有“看不见的知识和技能”。这个“看不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内涵、教学技能,当然更包括审美内涵和素养。试想一下,当一个教师总能将本学科的诸多知识和技能都赋予一种美感,一种无法言说的艺术感染力,这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更无声中把美深深印在学生内心。完成了一种沉浸式的美的体验。具备一定美育素养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数学学科中有对称美、几何美,语文学科中有波澜壮阔的壮美和小桥流水的柔美,物理学科中有神秘的力量美和宇宙美,生物、化学中有五颜六色的色彩之美、变幻之美等,当老师们练就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洞悉挖掘出教材中的每一个细微之美,并将这种美的感受和学生充分连接,让学生在课堂上总能接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得到美的启发和感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具备了美的颜色,美的光泽以及美的气韵。一个人的内在滋润起来了,温暖起来了,美丽起来了,当然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美育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美育发展和“浸润行动”配搭在一起,也暗含这样的期待。美育工作的落实,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某个活动、某个工程,就能立竿见影完成的。美的发展更需要一种持续的力量,踏实的力量,去功利化的教育规划,来默默推进,润物无声。换言之,我们开展某个美育活动,其目的不仅追求获奖效应和眼球效应,而更在于通过这个活动,让参与者主体——学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美育素养的提高,美育技能的完善,美育视野的开阔。将美的种子深深播进每一个学生心田: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这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浸润”。
  让“浸润”成为一种美育发展常态吧:每一位教育者都释放一种文化美、优雅美、道德美,每一处校园景观都释放着花草之美、文化之美,每一个课堂环节都释放着知识之美、爱心之美、责任之美,学生也就能成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分享者和创造者: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这真是一件大美无比的教育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