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的真谛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有感

字数:1744 2024-02-21 版名:悦读

  □吴利强
  出于对教育大师的仰慕,近期,我阅读了大师背影书系之一——《叶圣陶教育名篇》。全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杂谈、教学杂谈和语文杂谈共43篇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细细读之,犹如缕缕亮光照进心扉,给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又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教育应该指学校教育而言。所以教育是用学校作为工具,把旧有的知识系统传授给继起的青年,使他们养成一种适合于既成社会的人格,以维持和发展这个社会。所以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大致有三点:一是以教育认识自己;二是以教育革新自己;三是以教育成就自己。以上三种关系,无论缺了哪一种都很难成为健全分子。今后的教育应当从这三种关系着手,尤其对中学生,更应特别训练。希望负有教育责任的人注意。
  受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读书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仅是去读书,而是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明白道理、做好实践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当然,光凭一堆课本总有不足之嫌,直观是受教育的又一种手段。直观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触,因而容易懂得,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学校里能有动植物标本室、理化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习工场、种植园之类,当然最好。此外,如工厂参观、农村访问、社会调查、假期旅行,也是使学生直观地接受教育的好途径。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知识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让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其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他很推崇孔子的教学方法,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孔子极其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了。想不通了,说不清楚,这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旱逢甘雨,庄稼就会蓬勃地生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将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在万事万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足以成为受教育者的模范。无论言教或是不言之教,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起到训练和熏陶学生的实效。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小学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他们好的影响,让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等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当前的受教育者着想,将来攀登新高峰窥见新奥秘的正是他们,非趁早给他们打下基础不可。事事不马虎,样样问个为什么,受教育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自然而然会养成钻研探索的好习惯。
  叶圣陶毋庸置疑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堪称“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大师是一堵墙,也是一扇窗,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山,更是我们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大师的教育思想是深邃而丰富的,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究和发现,并且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