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于晓斌 冯丽梅

字数:1756 2024-02-18 版名:理论
  如果说科学给予人类的更多地表现为物质的进步和丰富多彩,那么艺术给予人类的则是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对教育来说,“没有艺术教育则是不完善的教育”。因此,加强和进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工作之一。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家把美育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指导意义。
   《通知》让美育工作“硬”起来
  一方面,让美育由无形变有形。《通知》对严格落实美育工作做出“刚性规定”:“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涌现一批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区示范校。”“再用三到五年时间,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学校美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成效明显增强。”《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同时要求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开展艺术学科教师素质与能力检测,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等,引导教育系统逐步形成有效的美育培训、检测、督导等长效机制,为全面提升中小学美育工作的质量,提高师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夯实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让美育无处不在。从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上看,《通知》从“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和“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了“浸润行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学校逐步构建起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从丰富美育工作形式上看,《通知》要求“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做好校园精品剧目校际展示。”构建起省、市、县、校四级展演体系,为学生们搭建起展现艺术才华和特长的平台,实现“舞台小场地,美育大内容”。
  《通知》让美育工作“活”起来
  一方面,挖掘审美元素,拓展美育工作内涵。《通知》要求“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全面开设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美育课程成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悟美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实施家校社资源联动,催生共育效应。把美育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很多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能手。对美育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为此,《通知》提出“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鼓励开展家校共建和社会服务”等举措,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且具有一项艺术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把不同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形成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育人队伍,有效保证美育工作的质量。
   《通知》让美育工作“真”起来
  一方面,深化艺术科目考试改革,《通知》要求“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开展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应用性评价”,“中小学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全员艺术素质测评,鼓励拓展测评内容和方法,完善初、高中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高校落实本科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至少2个学分的基本要求”,将艺术技能纳入考试,不是用分数去为难学生,而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让艺术学习逐步成为自己的习惯,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通知》要求“实施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这些硬性规定,引导和规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蔡元培先生说:“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那就让我们以《通知》为遵循,从学科学习、多元美育等多方面入手,唤醒学生的审美认知,涵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审美创造,让美育芬芳生命,让生命因美而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