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单元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案例
□麻小兰 张 莹
字数:1768
2024-02-04
版名:知行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变化,我们工作室以“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为契机,在汉中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晓梅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购物》这一单元的研究与实践。
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单元主题:新课标将以往二年级的《购物》这一单元,从数与代数中的“常见的量”移至了综合与实践活动部分。《购物》这一单元的主题为“认识人民币”,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兑换方法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涉及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兑换以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各节课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对人民币的完整认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及其兑换方法;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数学概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编排循序渐进,先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再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会付钱、找钱,最后通过“小小商店”经历购物过程,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化。
跨学科主题分析:本单元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以跨语文、思政、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为学生研发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人民币有一定的了解,能认识常见的人民币;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有初步的计算技能,这些都是购物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然而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支付便捷,人民币的直接交易已有所弱化,学生缺乏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少经历付钱、找钱的活动,对于体会应付多少钱,该找回多少钱,以及付款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建立对货币的量感。
主题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两条主线,串联活动。情感主线串联教学活动,以学生献爱心这条情感主线,从课堂导入到课中实践、课堂提升,再到课后实践,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的购物体验更具社会价值,勤俭节约、奉献爱心的优良品质悄然形成。知识主线串联学习活动,课堂紧紧围绕“该怎样付钱?怎样找钱?”这一核心问题,经历购物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逐步形成量感、数感、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重视实践。买文具、买衣服,爱心捐赠、课后购物等实践都是为学生创设的购物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均得到提升。
学生为本,科学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思想,课中教师利用小奖贴适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全课结束时,利用课堂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课后实践作业中,利用作业评价表,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实践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学科融合,激发兴趣。融思政:前两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三课时以爱心捐赠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小关爱他人、热心帮助他人、拥有善良的心灵。
融信息技术:在学生展示付钱方式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克隆、拖动功能,让各种付钱方式可视化,较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
融美术:课后为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让学生绘制购物小报,将美术融入数学学习。
融语文:阅读人民币的历史、文化,活动中的交流表达,都是融语文于数学学习。
主题教学实践后反思
小学数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大单元教学就是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成有序的“知识块”“知识链”,本单元从认识小面额人民币、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再到综合使用人民币,引导学生认识各面额人民币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兑换的等值原则,在购物活动中形成关键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本单元教学融入语文、思政、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知识,实现了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活动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有用的数学。
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单元主题:新课标将以往二年级的《购物》这一单元,从数与代数中的“常见的量”移至了综合与实践活动部分。《购物》这一单元的主题为“认识人民币”,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兑换方法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涉及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兑换以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各节课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对人民币的完整认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及其兑换方法;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数学概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编排循序渐进,先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再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会付钱、找钱,最后通过“小小商店”经历购物过程,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化。
跨学科主题分析:本单元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以跨语文、思政、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为学生研发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人民币有一定的了解,能认识常见的人民币;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有初步的计算技能,这些都是购物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然而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支付便捷,人民币的直接交易已有所弱化,学生缺乏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少经历付钱、找钱的活动,对于体会应付多少钱,该找回多少钱,以及付款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建立对货币的量感。
主题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两条主线,串联活动。情感主线串联教学活动,以学生献爱心这条情感主线,从课堂导入到课中实践、课堂提升,再到课后实践,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的购物体验更具社会价值,勤俭节约、奉献爱心的优良品质悄然形成。知识主线串联学习活动,课堂紧紧围绕“该怎样付钱?怎样找钱?”这一核心问题,经历购物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逐步形成量感、数感、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重视实践。买文具、买衣服,爱心捐赠、课后购物等实践都是为学生创设的购物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均得到提升。
学生为本,科学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思想,课中教师利用小奖贴适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全课结束时,利用课堂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课后实践作业中,利用作业评价表,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实践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学科融合,激发兴趣。融思政:前两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三课时以爱心捐赠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小关爱他人、热心帮助他人、拥有善良的心灵。
融信息技术:在学生展示付钱方式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克隆、拖动功能,让各种付钱方式可视化,较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
融美术:课后为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让学生绘制购物小报,将美术融入数学学习。
融语文:阅读人民币的历史、文化,活动中的交流表达,都是融语文于数学学习。
主题教学实践后反思
小学数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大单元教学就是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成有序的“知识块”“知识链”,本单元从认识小面额人民币、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再到综合使用人民币,引导学生认识各面额人民币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兑换的等值原则,在购物活动中形成关键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本单元教学融入语文、思政、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知识,实现了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活动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