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推进教师“减负”,实现教育“增效”

□邓羽茜 罗瑞健

字数:2356 2024-02-04 版名: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为教师“减负”是保障教师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调研发现,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仍承担过多非教学任务,教师“减负”工作还需加快推进。
  教师“减负”现状
  当前,教师“减负”主要存在教学任务重、社会性事务多、职称评比难三大方面问题。
  (一)教学任务重。繁重的教学任务是教师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教学任务重主要体现在过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过高的升学要求等,让教师付出超负荷的时间和精力,疲于应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制约了教师的内在发展,增加了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
  (二)社会事务多。社会性事务也是教师负担的一大来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各种与教育无关的社会性事务,主要有学校摊派类和政府部门摊派类两种非教育性事务。学校摊派类主要包括五花八门的教育评比,连续不断的“关转赞评”,以及各类迎检台账等;政府部门摊派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布置给学校的各类行政任务,如各类宣传工作、检查督导、会议活动等任务。这些社会性事务严重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安排。
  (三)职称评比难。不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定,不但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而且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社会性事务外,还要付出大量精力在职称评比上,如赶论文、忙课题、争奖项、比项目、赛成绩等。
  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一方面,各中小学校的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大多采用“行政型”管理模式,即由学校行政人员来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方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学校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不能有效处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管理效率不高,机制不够完善,工作开展缺乏研究和统筹,充斥着许多频繁的、重复性的、不必要的、无实质意义的非教学活动。
  (二)政府层面。我国各中小学校的管理和运行都受到地方政府、教育局等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教育行政干预过多。一些政府部门将行政任务强加于教育,不顾教育规律开展“进校园”活动,给学校增加了许多社会性事务。
  (三)社会层面。社会层面主要包括家长观念和社会舆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家校合作的桥梁未搭建好。当前,一些家长还存在“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应该是教师的事”的观念,对孩子教育缺少责任心,要求学校对学生方方面面都要负责,将家庭教育的责任也推给教师。另一方面,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需求,社会对教育和教师赋予越来越高的期望,逐渐将与教育相关的一切事务都加诸教师身上。
  对策建议
  为教师“减负”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从学校、政府到社会,从建章立制到具体落实举措,各个层面都需要充分考虑,凝聚“减负”合力。
  (一)从教育制度着手,推进教师减负制度化。深入推进教师“减负”工作,需要聚焦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首先要从建章立制层面着手,明确教师权责边界,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校外事务准入审批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是明确权责边界。研究出台相关文件,对教师的职业和职责进行明确定性、定位,使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权利、义务等明晰,确保教师工作任务明确。二是优化考核机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改进职称评定办法,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尽量避免教师职称评定跟参与竞赛活动、课题研究等直接挂钩,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专心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三是强化监督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加强统筹协调,成立教师“减负”督导小组,制定教师负担“黑白名单”,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督查,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避免督查检查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另一种负担。
  (二)从“学校管理”着手,推进教育教学规范化。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职业的认同感等。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既能激发教师活力和干劲,又能为教师“减负”增效。对此,学校层面应创新管理模式,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创新带来的活力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要重点改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教研、培训、会议的质量,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在开展专业培训前对教师教学情况和问题进行摸底调研,针对性提供培训服务,内容相对简短的尽量通过书面通知向教师传达,避免出现“走过场”问题,使之真正成为教师需要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方式。
  (三)从“多方联动”着手,打造多元工作机制。教师不是教育引导学生成长的唯一力量,要合理地引导社会、家长等各方力量参与学生教育。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将学校、社区、在校师范生和志愿者联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工作中,为教师释放出更多时间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四)从“教师增效”着手,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减负”不只是简单地做减法,最终目的是通过“减”来实现“增”,即通过为教师“减负”来实现教育质量的增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增效”。一是坚持终身学习。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要把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做好时间管理。教师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应学会掌握时间管理策略,要考虑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学会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三是注重心理健康。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做好自身健康管理,调节好心理状态,寻找有效的、适合的放松和排遣途径缓解消极情绪,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