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水上长城”— 九门口

□杨 晔

字数:1668 2024-01-31 版名:文化
  提及长城,无人不晓。长城绵延万里,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岁月。自古以来,长城无一不是依山而建,气势如虹横亘东西,连绵不断,翻山越岭。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而九门口长城无疑就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拥有一段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几乎无人不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俗语,但也有一个民谚流传已久,“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九门口长城历史悠久,最早建于北齐(公元479年—502年)年间。《资治通鉴》有载:“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才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榆关就是现在的山海关,文中所描述险峻狭窄之处就是现在的九门口一带。因为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九门口关距离此地仅有15公里,因此被冠名“京东首关”。明代以前,九门口就是出入关里关外的交通要道。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奉命主修蓟镇长城,九门口长城就是其中一部分,也称“九门口关”。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葫芦岛绥中县李家堡乡,居燕山山脉东端,全长1980米(一说1704米),起于险峰绝壁,南接闻名天下的山海关长城,顺山势蜿蜒,逶迤入群山之间,北连号称“三龙聚首”的锥子山长城,是山海关和锥峰山之间的重要关口。如果仅止于此,九门口长城就和其他长城别无二样,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没有因为绝壁临水而中断,而是霸气地横跨两山之间长达一百多米的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抚宁县的交界河——九江河之上,从而打破历史上修筑长城“遇山不断,遇水而绝”的惯例,“水上长城”由此得名。
  跨水建筑统称为桥,长城跨水而建的部分被称为“城桥”。九门口城桥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的露天围城,城桥长97.4米,高出水面10米。远观城桥,形成“桥上是长城,城在水上走;桥下走河水,水在城下流”的独特奇观,水上长城名副其实!
  那么为何以“九门”命名,而非九孔或是九洞呢?首先城桥桥墩异于正常形状,城桥之下是八个看似彼此平行的菱形桥墩,桥墩屹立于水面之上,由八个巨大条石包砌起来,从而形成九条水道;其次是缘于每个水道流经之处不同于普通桥下的桥洞或桥孔,而是高7米,宽5米的水道,高大如此,如同城门,故称之为“水门”。而且这九条水道都确实曾经装有双重四扇巨型木门,犹如城门一般守护着每一条水道。枯水期关闭,敌人不能穿门过关;丰水期开门泄洪,既能防御敌军入侵,同时灌溉周边田地,成为便民的水利设施。
  传说修筑长城以前,曾经有九条龙在此地盘卧,呼风唤雨,护佑一方平安。百姓为感龙恩,集资修建九泉清龙寺,这座寺庙至今仍然在九门口南部王家峪屯。后来修筑长城时,根据这美好的传说,在跨河修筑长城时,特意在九江河上,为九条龙留下通过的水道,这九道水门就是现在的九门口。
  九门口长城位于蓟镇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
  1644年,惨烈的“一片石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正是这场激战,吴三桂大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促使明末清初出现历史性转折点,“一片石”成了李自成的催命石。
  抚宁县志记载:“有名一片石者雉堞鳞次,巍然其上者长城也。城下有堑名九江口,为水门九道,注众山之水与塞外者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一片石”就是九门口。而且立于此处的修筑长城记事碑文上也记载,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和天启六年(1626年)“奉文派修一片石九门”。其实“一片石”并非一块巨大的石头,而是河床上面积大约七千多平方米的过水铺石。远远望去,这片完美衔接的条石仿佛一大片巨石横卧城桥之下。所以尽管“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取代,但是还是俗称“一片石大战”。
  因其位置险要,直奉两大军阀曾在此地展开激烈战斗。解放战争期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也曾在九门口河谷浴血奋战。
  古代烽火早已熄灭,硝烟早已云散。苍山烟雨间每一块坚石都曾承载着岁月的流逝,晨曦暮霭中每一块青砖都在倾诉着古老的故事。如今的九门口山清水秀:春暖之时,河水碧透条石可见,周边绿意盎然风景旖旎;盛夏来临,河水澄澈天光摇荡,远山含黛树木葳蕤;深秋时节,河水清净云影徘徊,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最惹眼的当属冬季,尤其是大雪过后,远山近景皆是银装素裹,屹立于冰上的九门口关愈发冷峻,大有不怒自威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