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自己才是好的教育

——读《让孩子创造自己》

字数:1659 2024-01-31 版名:悦读

  □徐海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如何做好这第一任老师?我想依然是大多数父母比较困惑的问题。读完了朱永新的《让孩子创造自己》一书,让身为一名教师、一位妈妈的我,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无论是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修炼好自己!
  《让孩子创造自己》是“朱永新感悟”系列书籍中的一本,摘录自他近7年在微博里创作的内容。书中的内容涵盖从家长到老师、从家庭到学校、从心灵滋养到榜样示范,句句都是教育的精髓,不但适合家长看,也适合老师读。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教育的基础是有爱
  爱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行动。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较富足,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衣食无忧就是爱,对孩子倾其所有就是爱,其实并不然。父母与孩子应该有生活上的陪伴,比如让自己下班的路理所应当成为回家的路,陪孩子一起吃饭;让自己的周末理所应当成为和家人一起的日子,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父母与孩子更应该有精神上的交流,比如一起聊聊一本有趣的书籍,一起探讨一个热门的话题。因为真正的爱是陪伴。
  爱的方式千万种,言语是爱,陪伴是爱,行动也是爱,有时一个“摸头杀”胜过很多鼓励,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爱的语言、爱的陪伴、爱的行动。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
  “如果没有理解,相信就可能变成了盲目信任,尊重就变成了纵容。”教育是平等的,而平等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在任何情况下,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是教育的起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习惯,与孩子沟通也有不同的模式或应对方法,做父母、当老师的就应该多读一些教育书籍,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更要用心观察孩子细微的内心活动,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摸索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才能走进孩子内心,起到春风化雨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成长是改变
  每当孩子出现打人、说慌、厌学等情况的时候,家长往往惊恐万分——孩子怎么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我们是否反思过,这也许与我们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呢?其实,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孩子犯错,大人一定要反省。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当我们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时,自己却在看电视玩手机;当我们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时,自己却喋喋不休地埋怨同事;当我们教育学生要爱整洁讲卫生时,自己的讲桌办公桌却凌乱不堪……当我们像个警察一样盯着孩子的时候,殊不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恰好被孩子看在眼里。好父母就是以身作则,好老师就是行为世范,要让孩子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改变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的完美是共育
  “5+2=0”是教育中最害怕见到的等式。孩子在学校里5天的良好训练,周末2天在家里却得到无尽的放纵,那么孩子永远不能成长,教育结果就等于0。朱永新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果没有教育共识,效果就会相互抵消,就意味着失去了教育的完整性……”学校教育要注重细节,比如环境的影响、习惯的培养,生活中的细节也是家庭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比如习惯的养成、家庭氛围的创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看学校,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好”、怨学校的“不是”,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和学校的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受害的只能是孩子,吃亏的也只能是家长。所以,家长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好帮手,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每个家庭对孩子也有不一样的要求和期待,对于家长提出的特殊的教育要求,老师与学校也要理解并积极配合。“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像两只手,只有这两只手紧紧相握,实现共育,才是教育的完美。
  曾经读到这样一句话:“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这个慢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老师来说,都应该先修炼好自己,然后慢慢去熏陶孩子,慢慢去引导孩子,最终才能做到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