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唱振兴之歌
— “高校助农”调研行
字数:6011
2024-01-24
版名:视点
宁强县酒房坝村搬迁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西安美术学院教师王国荣给南郑区湘水镇初级中学学生上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段德罡团队在抱龙村进行规划考察(资料图片)
宁强县北关小学羌音合唱团的学生们在演唱《羊角花开》
□本报记者 孙永涛 魏淑敏 李大章 雷思佳
隆冬时节,海拔1100米的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酒房坝村,迎来了高山蔬菜的收获期。由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联系的客商,沿着水泥路把大卡车开到了地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采收、搬运、打包、装车……满载2.1万斤甘蓝的卡车装满了村民们一季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
伴着冬日暖阳,走进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蜿蜒的“龙墙”、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整洁有序的抱龙广场、设计感十足的乡村民宿……移步换景,所见都是美丽乡村的模样。这个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段德罡教授领衔团队打造的村庄,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写下了新的注脚。
……
近年来,在助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陕西高校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从基础设施提升入手,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定点帮扶村(镇)、对口帮扶县(区)脱贫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唱了一曲乡村振兴之歌。
酒房坝的十年帮扶接力
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巴山深处的酒房坝村,山高沟深、交通不便。2014年成为酒房坝村的包联单位后,由汉中农校等合并而成的汉中职院发挥涉农专业优势,让具有30年农科经验的高级实验师黄庆林带领队员驻村工作,并派出专家对村里进行全方位考察。彼时,村里尽是泥土路、土坯房,生活用水没有固定水源,农产品种植品种单一并且时常卖不出去。从解决群众出行入手,汉中职院首先拓宽道路20余公里,硬化路面4.1公里;同时,整修河堤5公里、水毁农田100余亩,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
此后,该院蔬菜专家王文军、果树专家杨彦宏、熟悉农科项目的王艳龙等人相继成为酒房坝村第一书记,一任接一任传递帮扶“接力棒”。“村子海拔高、土地坡度大、土壤贫瘠、作物生产季节普遍较短,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选择蔬菜品种时选择了种植周期短、易见效的反季节高山甘蓝。”王文军说,几年时间,酒房坝村的高山蔬菜种植亩数就不断上升,甘蓝种植更是从起初的600亩发展到了2019年的1800亩,平均亩产达到了1万斤,每亩甘蓝收入高达5000余元。
考虑到村里中老年人偏多的现实问题,2019年前后,汉中职院驻村工作队将目光放在了经济价值高、销路前景好、后期养护相对便捷的红脆李上。“红脆李从种苗开始要经历三年的挂果期,这期间投入不少但是没有收益,我们在村上多次召开大会宣传红脆李种植优势,打消村民疑虑。”王文军说。
杨彦宏驻村工作的时候正值疫情期间,酒房坝村的蔬菜销售受到很大影响,并且村里刚刚推广果树种植不久,果树未到挂果年限村民们持续投入,但收益缩水,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为此,他带着两名驻村干部挨家挨户给果树剪枝疏果,讲解栽培知识,两年间在山梁上、河沟里、县区往返的公路上累计往返多达4万公里,有效地疏导了村民的情绪。
“我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红脆李果树的,家里种植了十亩多的红脆李,平常也就除除草、修剪修剪枝条,种果树比原来种植包菜少了很多农活。”村委会副主任吴晓梅说。据了解,在汉中职院的大力推广下,第一年六七十户村民主动种起了红脆李,推广到第三年全村已经有一百余户参与了红脆李果树的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200余亩,覆盖了全村三个最高海拔村民小组。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天麻、烤烟等经济作物,饲养土鸡、生猪等家畜,扶持有经验的村民养蜂、培育羊肚菌,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目前,酒房坝村已经形成了甘蓝、红脆李、天麻、烤烟、家畜养殖“四种一养”产业模式。
为了让村民种得放心、卖得安心,汉中职院直接采购酒房坝村农产品,用实实在在的消费促进帮扶;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系经销商,协助企业在酒房坝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且引导企业与村民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目前,酒房坝村已经陆续引进和成立了“正平”“丰顺”等多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基地+农户+市场(超市)”的经营模式,吸引了本村30余户村民到合作社务工,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为酒房坝村增加了务工收入17.5万余元,真正做到了从为村“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24年是我们帮扶酒房坝村的第10年,学院将持续发挥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为酒房坝村致富发展贡献更多的职院力量。”汉中职院院长张国海说。
溪音一家亲,帮扶助振兴
走进汉中市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目之所及的是干净、坚硬的“溪音路”,部分村民家里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洋楼,家里用上了冰箱、电视、饮水机,房前屋后种着木耳、香菇、淫羊藿,屋檐下挂着玉米、腊肉、红辣椒,猪圈牛棚里的家禽悠闲地吃着饲料……2012年起,西安音乐学院先后派出6名优秀干部驻村,通过协调项目资金100多万元改善交通条件、出资帮助发展庭院经济和产业、建立流溪沟村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以购代帮近百万增加农户收入等举措真正帮助流溪沟村“改头换面”。
“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原先在村小上学的孩子们纷纷转到镇中心小学,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巨亭镇中心小学在硬件和师资方面急需加强。”西安音乐学院工会主席、乡村振兴办主任职秀芝说。为此,该院驻村干部(教师)在工作之余坚持义务支教巨亭镇中心小学,为该校学生上音乐课,还帮忙谱写校歌;为该校捐赠钢琴、音响、电脑等教学设备,组建“溪音”少儿合唱团,定期教授音乐知识和合唱技法,并先后带领合唱团的学生到县域外演出,给山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宁强县的音乐师资匮乏,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是兼职,专业性欠缺,在与县教体局沟通后,我们双方达成了合作意愿,由学院对宁强的音乐教师进行义务培训。”职秀芝说。
据了解,2017年以来,西安音乐学院坚持在宁强县开展暑期音乐教师义务培训活动,先后派遣学校专业教师100余人,对全县500余人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作为参培教师中的一员,宁强县北关小学副校长张俊对此深有感触:“除了暑期的培训外,我曾先后两次前往西安音乐学院跟岗学习钢琴伴奏、合唱、音乐新体系等,这些经历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改变了我的教育理念,使我认识到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音乐教育。”
“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培训指导下,我县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近年来先后涌现出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教学能手和若干名市县级教学能手。”宁强县政府教育副总督学薛波说。
积极帮扶带来的是更深入的合作,2022年9月,西安音乐学院与宁强县签订“双百工程”共建协议。围绕产业、人才、教育、文化、组织五大振兴目标,西安音乐学院推进“双百工程”宁强羌族音乐文化与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艺术实践实体项目建设,学院各部门与宁强县22所中小学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接续推动宁强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帮扶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竭尽所能帮助宁强发展,助力宁强中小学实现‘一校一品’,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西音’智慧和力量。”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立杰说,“目前,在高寨子小学的邀请下,我们舞蹈系的老师正在帮他们排练羌族舞蹈课间操,相信不久后就能在操场上看到学生们活力四射的身影……”
以“美”为媒的帮扶之路
走进汉中市南郑区湘水镇盘龙庵村,一幅幅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墙绘映入眼帘——这是西安美术学院师生把地方特色通过手绘画、喷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让视觉艺术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中,西安美院积极发挥视觉艺术优势,推进脱贫地区乡村环境、产业、文化等提质升级,走出了一条以“美”为媒、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帮扶之路。
自2015年定点帮扶盘龙庵村以来,西安美院累计派出12名驻村干部,积极协调帮扶资金680余万元完善道路硬化、路灯照明、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投入资金70余万元修建便民桥、道路标识牌、茶叶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提升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盘龙庵村近年来发展羊肚菌、蔬菜、茶园共计700亩,解决村民本地务工40余人,同时消费帮扶农产品80万余元,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1.3万元。
在帮扶汉中市南郑区盘龙庵村之余,西安美院也将“艺术乡建”带进了安康市紫阳县。
在蒿坪镇金石村,一道道风景被“搬”到了农家墙和村道旁,有农夫和黄牛的田间耕作图,有茶壶盖碗的乡村生活图,有移风易俗破旧习的文明新风图,还有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爱国主义教育图……在西安美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教授周维娜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静态景观的呈现,还需要结合发展进行空间上的“重塑”,力争一年四季“时时有景观”。为此,周维娜团队结合金石村的地理位置和规划定位,设计了美食体验区、田园花海区、农耕研学区,对内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对外打造“一村一貌”的独特格局。“在西安美院的帮扶设计下,我们原来的采石场区域被规划成如今的‘农夫集市’,艺术让‘石材’变为了‘食材’。”蒿坪镇党委书记胡渊说。
紫阳县焕古镇老街依山而建,拾级而上,随处可见的是青石板路、雕花走廊、木制门楣。焕古镇组织委员李志忠介绍说,在古镇的建设中,新式楼房显得格格不入,西安美院专家建议保留老街原始风貌,修旧如旧,“因此我们将搬迁户的老房子保留了一部分,今后可以建成展馆、民宿,进一步推动茶、文、旅融合。”
冬日的阳光和煦而温暖,在秦岭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村里,黛瓦白墙的民居因势而造,散布于村落各处的绘画、涂鸦、雕塑,与乡村的自然景色交相辉映。这里是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距西安市区50余公里,环山旅游路东西穿过,即便是冬天,这里也是游人如织。
2018年初夏,西安美院副院长武小川带着学生来到蔡家坡村作陕西关中民风民俗方面的调研。彼时,金黄的麦浪滚滚,整个村子被山环绕,他们当即决定要在麦田里做一场艺术节,将艺术与乡村建设融为一体。截至目前,蔡家坡村已连续举办5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乡村因此成为展示当代文化艺术的“新田园”。“忙罢”一词源自陕西一项习俗。每年夏收后,村民们终于有时间歇一歇,相聚庆祝这一年的丰收。“关中忙罢艺术节在麦收时节前后启动,持续数月,有歌舞戏剧、壁画创作等上百场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特别是戏剧节,既有苍茫激荡的华阴老腔,又有现代舞、前卫戏剧和青年音乐人的当代民谣……艺术家们和村民一道坐在收割后的大地上感受艺术、观赏艺术,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艺术体验。”武小川说。
不仅如此,西安美院还为蔡家坡村营建了村史馆、美术馆、终南剧场、社区中心、艺术村长之家、乡村书屋等22个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了“八号公路”,绘制了130余幅墙绘、创作了90余件装置作品、设计制作了210余件衍生品……形成了以“关中忙罢艺术节”为IP品牌核心,以蔡家坡村为场景核心的“文农旅”融合的终南艺术乡村片区。
在艺术的带动下,很多年轻人来到蔡家坡村创业,村里开办了咖啡馆、茶室、共享书屋、民宿……节假日期间,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享受假期的惬意。如今,蔡家坡村旅游从业人员已达200余人,年旅游综合收入14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从2018年的21.6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80万元。
“在近年来的帮扶工作中,我们通过艺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今后我们还会加大帮扶力度,让西安美院的特色真正在乡村开花结果,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说。
抱龙村的“华丽转身”
抱龙村坐落于秦岭七十二峪之一的抱龙峪峪口,曾经,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囿于地理条件和社会关注度小,村民生活并不容易。2019年,抱龙村被选为西安市长安区“花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之一。因为一场报告会上的“结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段德罡教授领衔的北斗乡村建设研究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北斗团队”)受邀入村调研考察,随后全面承担了抱龙村的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工作,致力于推动抱龙村物质空间现代化及公共空间品质全面提升。北斗团队依托调查、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五位一体”陪伴式发展模式,提出“山里讲故事、山外品生活”的村庄发展定位,从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等方面助力抱龙村“蝶变”。
北斗团队遵循村庄本身的建筑特点,在“改貌焕颜”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材料。“我们希望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既可以保留村民的乡土记忆,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做到‘节俭营村’。”段德罡介绍说,在设计抱龙广场时,北斗团队秉持“建筑废料资源化、建筑材料乡土化、废旧器具记忆化”的原则,将基地内的红砖、青瓦、石块等废弃材料充分利用起来,与基地地形、树木等相结合,建造了独具特色的坡地景观。
此外,北斗团队始终坚持鼓励和带动村民参与建设。“让老百姓全过程参与建设家园,才能对‘新’家园更有情感,更积极主动地去维护运营。”段德罡说,村子里的主路与农田之间有两三米高的落差,以前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北斗团队在设计防护墙的时候结合了秦岭山脉蜿蜒起伏的形态,“我们邀请村民参与方案讨论,有人提出:抱龙村一直都没有‘龙’,这墙设计得多像一条‘龙’啊!”为此,在驻村规划师的指导下,村民们叠砌小青瓦作为龙鳞,立放鹅卵石形成龙脊,又依据村里原有的建筑布局确定了龙头和龙尾。从此,抱龙村真正有了“龙”,把“抱龙”和“抱石”两个原来独立村的村民凝聚了起来,使他们对合并后的村庄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完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北斗团队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在掌握村庄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村民诉求的情况下,帮助抱龙村确定了以民宿为主的乡村产业。2020年,在北斗团队的倡导下,国企“山水长安”文旅入驻抱龙村,在村内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乡村民宿,吸引了西安周边的一大批游客,带动了村民经营民宿的积极性。
赵坤是抱龙村最早探索民宿经营的村民之一,1986年出生的他现在已经有两个院子、十几间房,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平时,赵坤也不忘学习其他民宿的经验做法,从审美、空间塑造、品质提升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对民宿进行升级。眼下,他正在改造第一个院子,“这次打算加入萌宠区、汉服体验区以及儿童娱乐设施等,让民宿的娱乐设施更完整,综合性更强。”
目前,抱龙村已经有19家民宿,村民自主投资经营的就有6家。除了民宿外,茶艺、养生、露营、农场体验产业等也层出不穷,不仅为村里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开起了民宿、农家乐……
抱龙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4年时间,抱龙村新增各类产业近30家,市场资本投资超6000万,新增产业带动了大量村民就业,老百姓的农宅租金从每院每年5000元增长为3—5万元。凭借近年来的有效探索,抱龙村获评2021年度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2023年还被列入西安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名单……
“我们已经完成了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前半篇’工作,未来也将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动乡村治理,致力于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后半篇’工作上奋力前行,探索建设和于时代、和于自然、和于城乡、和于近邻、和于百业、和于乡党的‘和美’乡村,承载村民幸福生活。”段德罡说。(参与本版文章采写:郭鹏 毋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