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评估谨防流于形式

□王琦

字数:1172 2024-01-24 版名:声音
  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困扰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为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每学年对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1月13日《法治日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要求每学年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这一举措无疑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或发展方向,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不过,如何确保评估的真实有效,避免其流于形式,则成为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估工作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流于形式。一方面,部分学校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或评估工具,而难以开展有效的评估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可能过于追求评估结果的“好看”,而忽视了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评估工作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防止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流于形式,确保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真实有效,首先,要明确评估的目的和意义。评估不是为了给学生贴标签、分类别,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爱为先的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
  其次,要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心理健康评估不是简单的问卷调查或面谈交流,而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杂工作。在进行评估时,必须依托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和方法,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来进行。同时,注重评估的全面性和动态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显性心理问题,更要关注他们的隐性心理需求;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更要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再者,要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和反馈。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或结论,而是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在评估结束后,学校要及时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反馈评估结果,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同时,建立长效的跟踪和监测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持续关注和动态管理。
  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和文化。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因此,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参与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只有确保评估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