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的眼光看教育

——浅评王彬武《教育的理由》

字数:1445 2024-01-24 版名:悦读

  □杨小英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而不是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否则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什么都是错的。”近期读王彬武先生的新著《教育的理由》,视野之开阔,文笔之细腻,逻辑之严密,格局之宽广,读之让人豁然开朗,可谓是用世界的眼光看教育。
  读王彬武《教育的理由》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旁征博引,与时俱进,以世界教育的发展为基,以拥书自雄的理论和素养为器,就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热点、疑点、堵点给出了答案。例如教育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教育发展与文化的桎梏,对于当下“应试教育”的批判、学生“减负”的时代意义,都被给予了恰到好处的阐释与回应,读之如同邻家大哥,煮茶面谈,不急不缓,一字一句都透露着冷静和睿智。在《给观念一个理由》一文中,通过对教育能不能用投入产出思维衡量结果、该不该淡化实用功利的观念、能不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能不能避免过度竞争等问题,以设问的形式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却触动人心,相信对于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在正本溯源的同时,王彬武对于教育、教师的一些热点问题也给出了答案。例如:什么是教师的爱——师德;为什么教师要休寒暑假——权益;教育惩戒的能与不能——责任。从历史到当代,从国内到国外,这些设问和自问是对社会的回应,也是对教育政策落地实施的有力补充和解读。尤其是在法制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在规则中如何把握好惩戒的“度”,相信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深感受到处在“一步是天堂,一步是地狱”的两难境地,如何维护教育的尊严和尊重学生的人格,许多教师困惑不已。有人说社会在发泄对教师的不满,何尝不是对教育的顶层设计,对教育未达到内心理想化的抗拒,教师无疑成了“教育”的铲屎官、背锅侠。通过本书,相信教师能够找到共鸣,找到一些解决困惑的答案,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从而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教育,有底气面对学生和家长。满怀职业情怀,点亮职业生命之光。
  作者涉猎之广令人佩服。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他的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洞察思考的光芒,具有深邃的理论修养。他的每一个设问,每一个论点,在前人注脚的同时,其敏锐的眼光,常常能捕捉到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未来教育势不可挡,乔布斯、马斯克等科技前沿的创造者和发明者对未来的设想和架构逐步由梦想变为现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ChatGPT甫一问世,王彬武就有“教师该怎么办”之问,当时我记得很多教师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出现能改变什么?但他看到了技术的革命,他义不容辞地给出了建议,那就是直面技术而不回避,拥抱技术而不被奴役,驾驭技术而不滥用,是态度,也是教师数字素养的体现。同样,《疫情、生命与成长》一文,王彬武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面对反思生命、反思理性的典型情境,全文无一个教育字眼出现,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篇生命教育的好文章。
  作者提到尼采关于教育的观念虽然是片面的,但确是一种趋势,那就是如何摆脱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片面化。这就牵涉到改革与评价的问题,作者以马志尼《论人的责任》为引,改革是社会的进步与品质的提升,本职是价值观变革,是为教学提质增效,从而追逐教育的诗和远方。无一例外,作者是带着问题导向进行思考的,处处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维护的是教育高贵的品质,是对教育的热爱。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教育少些杂音,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人说教育的事,这才是一个社会的常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让我们一起享受《教育的理由》给我们带来的认知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