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两种问法

——《江南春》教学反思

字数:1334 2024-01-21 版名:知行
  □杨军峰

  教学课例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安排了一组诗,分别是刘禹锡的《浪淘沙》,杜牧的《江南春》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显然编者意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在学习《江南春》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课后的一道思考题:想想《江南春》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圈画诗中写到的景物。
  王昱皓站起来,一张嘴就是:“有黄莺、有绿树、有……”
  我打断了他的话,问:“我不要你罗列杜牧写的景物是什么,我最关心的是请你想想在杜牧的眼里,江南的春天哪些景物很美?”
  孩子想了想,说:“在杜牧的眼里,江南的春天莺啼很美。”
  “莺啼就是——”
  “黄莺的叫声。”
  “你还记得哪些诗中也写过鸟的叫声吗?”
  王昱皓一时答不出来,另一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是遛弯的老爷爷关在鸟笼中的黄鹂吗?”我追问道。
  “不是。”
  “在诗人的眼里,鸟在什么状态下最美?”
  “在枝头自由自在地啼叫时最美。”
  “是啊,那叫声真好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杜甫。”“杜甫好像特别喜欢鸟。还记得那首诗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学生经我提醒好像突然想起来了,面露喜色,不禁大声接着背道:“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不甘心,想让他们再多积累一点儿,又问:“写鸟叫的诗,还有吗?”
  一生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如法炮制,后面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并积累了有关春花、春雨、酒旗、寺庙等表现江南春天特点的美景及诗句。只是在课堂上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知道是什么”而是“感受江南之春的美并积累表现江南之春美的诗句”。
  教后反思
  一节课上下来,因为一句追问——“我不要你罗列杜牧写的景物是什么,我最关心的是请你想想在杜牧的眼里,江南的春天哪些景物很美?”整节课的走向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归根到底是因为虽然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不同,所以问题聚焦的点就有所不同:常规的思维是罗列表现江南春天特点的景物有什么,“有什么”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一层面。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上了这节语文课,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核心素养共有四条:一是文化自信;二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能力;四是审美创造。本节课我之所以打断学生的发言,旨在希望学生能够在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上有所发展。
  事实证明,这次打断是非常必要的。当教师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课的境界和层次就不一样了。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即可,并不做过分的文本解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诗解诗,多角度归类积累好词佳句,学得不亦乐乎。拿这首诗来说,杜牧在前面走,他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发现了江南春天的“莺啼”之美,杜甫、孟浩然随后跟上,群星荟萃,蔚为壮观,究其根源都是被春天鸟鸣之美吸引而来。
  一个问题,两种问法,追根溯源是教学理念的不同。如果单从目标定位上来说,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其目标指向一定是瞄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评判一节课的第一标准也应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帮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新课标虽已颁布多年,但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在课堂上要真正落地生根,这条路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