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米雪莉

字数:1531 2024-01-21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关注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小学数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应对此予以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和培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不断展开实践以及积累经验,从而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带来有力支持。
  一、借助生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和培训压力,因此就需要提升课内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课内对课程知识有效掌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将生活化问题与抽象的知识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可以创设生动情境来直观展示问题内容,引导学生代入情境中,联系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理解,从而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考量,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兴趣喜好等因素,尽可能创设出适合学生理解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便带领学生基于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一片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旅游果园,因为生意十分好需要进行扩建,最终敲定了将果园每条边延长200米的扩建方案,那么扩建后的果园面积为多少公顷?”为了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问题,教师创设了相应的生活化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探究果园扩建的过程,并结合自身玩积木等玩具时将“基地”扩大的经验进行思考,从而通过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二、传授学生对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传授学生对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具体问题,从而确保学生能有效理解问题要点并进行思考、分析与探究,大幅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一般教师可采取借助图示法、思维导图法等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转换和分析,通过直观而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条件、目标之间关系,确保学生能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目标找出相应的运算方法及要点。例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传授学生对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课堂上完成知识教学任务后,教师提出了问题:“小明使用一卷胶布粘贴画纸,第一次使用了胶布的1/15,第二次使用了胶布的1/12,那么胶布还剩下总长的几分之几?”带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示法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横线代表胶布的总长度,然后通过画竖线的方式代表将胶布裁开和用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草稿本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并通过观察图形的方式直观理解问题的条件与目标,进而列出相应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完成运算,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三、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各种数学习题的能力,更要着眼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加以发现、思考和解决,强化对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确保学生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教师便在完成课堂知识传授任务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行挖掘各种生活问题,让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之后学生相互分享他们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双减”背景下,培养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学好数学,减轻学习负担。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以知识与技能传授为基础,全面渗透问题分析与解决相关方法,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与解决,进而构建更加契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