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舂声声麻糍香
□项 伟
字数:1467
2024-01-17
版名:文苑
故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廿二捣糕做麻糍”,意谓每年的腊月二十二前后,正是农村里的人们约上叔伯兄弟或邻里捣年糕、做麻糍的时节。麻糍,有些地区也叫糍粑,是一种糯米制品,也是故乡的人们过年必吃、相互馈赠的传统美食,乡亲们把它作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另外麻糍在吴越方言的发音中,和“没事”相似,故也蕴含着“平安无事”的美好寓意和愿望。
麻糍好吃不好做。一般是选用当年新收的糯米,淘洗干净,提前一天浸泡起来,待第二天再将糯米沥干水,放入一种木制的甑桶里隔水蒸熟,再倒入石臼,捣烂成糊状,之后抬到板桌上,擀扁,折叠,切成四四方方的麻糍块。年前每家每户做的麻糍,往往要吃个一年半载,动辄需要一二百斤糯米,加之捣麻糍也是个重体力活,单靠一家人难以完成,因此,每逢腊月里打麻糍,母亲都会邀约叔伯、邻居一起做,大家互相帮忙,各司其职,其乐融融。十几户人家聚在一块儿,蒸的蒸,捣的捣,搬的搬,切的切,大人们说说笑笑,小孩子追逐嬉闹,乡村的年味就在这热闹祥和的气氛中酝酿、弥漫开来。
其中,捣麻糍是重头戏。早年,做麻糍是个纯手工的体力活,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捣做麻糍用的糯米泥团,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臼和石锤。石臼是由整块大石凿制而成,圆形平底,腹部略鼓,形如碗状,约有几百公斤重,一般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石锤,由石制锤体和木头手柄组成,也有几十公斤的重量,没有一定臂力的人,很难提得起,更别说抡个几十上百下了,故捣麻糍这道工序可以说是男人们的“专利”,至少需要两个壮劳力来配合,一个捣,一个揉,一场下来,往往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时中途还要换人作业。
捣麻糍也很考验两个人的默契度:当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需一人抡起石锤反复捶打,另一人则快速翻揉米团,使之被更好地捣匀捣透,同时还须弯着腰,侧着头,时不时用沾了温水的双手去捋一捋锤头,或翻起米团,往臼底上洒点水,防止糯米粘在锤头和石臼上。抡锤的固需力气和准头,揉团的更需眼明手快,除了翻揉及时到位,还需时刻提防着米团蹦出臼外,或石锤意外砸落下来。
将捣好的糯米团抬放到了一层米粉的案板上,女人们便趁热在米团上再撒一遍米粉,接着用擀面杖迅速将米团压扁,擀抻成方形的约半厘米厚的面饼,大小往往可以铺满整个案板。按大约16开书本的宽度,切成十数条长长的麻糍条,每两条叠放一起,再按差不多的宽度横向切成十几段,于是一对对板板正正、色泽如玉的麻糍块就此加工完成了。
此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盯着热气腾腾的麻糍,吞着口水,几欲“夺食”。大人们自然是看在眼里,于是趁着加工的间隙,顺手做一份麻糍小吃给孩子们解解馋,顺便也犒劳一下自己。拿出一对还温热的麻糍来,抓一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糖芝麻馅料匀在上面,在桌上这么一卷,一个香喷喷的“红糖麻糍筒”就成了——麻糍的软糯,芝麻的油香,加上红糖的绵甜,好吃得不得了。咦,谁哭了?原来是堂妹丫丫吃得太急,咬着舌头了!
做好的麻糍一般自然冷却变硬后,再堆放到瓦缸里,倒上清水浸泡起来,以防开裂、变味,只要经常换水,可以一直存放到来年夏天。
麻糍的吃法很多,煎、炒、烤、炸、煮、蒸均可,各有特色,但要论最经典,又拿得上桌面的,还是故乡的名小吃“炒麻糍”:平底锅热油,麻糍切成小块,涂上蛋液,煎至两面微微焦黄,加入肉丁、豆腐干、包菜或豆芽等配菜混炒,料酒、酱油、味精边炒边浇,三炒四颠之后,撒上一把灵魂蒜苗或葱花,即可出锅。炒麻糍鲜香软糯,顺滑爽口,色味俱佳,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悠长。可以说,在劳动或收工之余,没有什么比一碗金灿灿、香喷喷且油水十足的炒麻糍,配上几盅老酒,更能安抚人心和肠胃了。
麻糍好吃不好做。一般是选用当年新收的糯米,淘洗干净,提前一天浸泡起来,待第二天再将糯米沥干水,放入一种木制的甑桶里隔水蒸熟,再倒入石臼,捣烂成糊状,之后抬到板桌上,擀扁,折叠,切成四四方方的麻糍块。年前每家每户做的麻糍,往往要吃个一年半载,动辄需要一二百斤糯米,加之捣麻糍也是个重体力活,单靠一家人难以完成,因此,每逢腊月里打麻糍,母亲都会邀约叔伯、邻居一起做,大家互相帮忙,各司其职,其乐融融。十几户人家聚在一块儿,蒸的蒸,捣的捣,搬的搬,切的切,大人们说说笑笑,小孩子追逐嬉闹,乡村的年味就在这热闹祥和的气氛中酝酿、弥漫开来。
其中,捣麻糍是重头戏。早年,做麻糍是个纯手工的体力活,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捣做麻糍用的糯米泥团,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臼和石锤。石臼是由整块大石凿制而成,圆形平底,腹部略鼓,形如碗状,约有几百公斤重,一般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石锤,由石制锤体和木头手柄组成,也有几十公斤的重量,没有一定臂力的人,很难提得起,更别说抡个几十上百下了,故捣麻糍这道工序可以说是男人们的“专利”,至少需要两个壮劳力来配合,一个捣,一个揉,一场下来,往往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时中途还要换人作业。
捣麻糍也很考验两个人的默契度:当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需一人抡起石锤反复捶打,另一人则快速翻揉米团,使之被更好地捣匀捣透,同时还须弯着腰,侧着头,时不时用沾了温水的双手去捋一捋锤头,或翻起米团,往臼底上洒点水,防止糯米粘在锤头和石臼上。抡锤的固需力气和准头,揉团的更需眼明手快,除了翻揉及时到位,还需时刻提防着米团蹦出臼外,或石锤意外砸落下来。
将捣好的糯米团抬放到了一层米粉的案板上,女人们便趁热在米团上再撒一遍米粉,接着用擀面杖迅速将米团压扁,擀抻成方形的约半厘米厚的面饼,大小往往可以铺满整个案板。按大约16开书本的宽度,切成十数条长长的麻糍条,每两条叠放一起,再按差不多的宽度横向切成十几段,于是一对对板板正正、色泽如玉的麻糍块就此加工完成了。
此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盯着热气腾腾的麻糍,吞着口水,几欲“夺食”。大人们自然是看在眼里,于是趁着加工的间隙,顺手做一份麻糍小吃给孩子们解解馋,顺便也犒劳一下自己。拿出一对还温热的麻糍来,抓一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糖芝麻馅料匀在上面,在桌上这么一卷,一个香喷喷的“红糖麻糍筒”就成了——麻糍的软糯,芝麻的油香,加上红糖的绵甜,好吃得不得了。咦,谁哭了?原来是堂妹丫丫吃得太急,咬着舌头了!
做好的麻糍一般自然冷却变硬后,再堆放到瓦缸里,倒上清水浸泡起来,以防开裂、变味,只要经常换水,可以一直存放到来年夏天。
麻糍的吃法很多,煎、炒、烤、炸、煮、蒸均可,各有特色,但要论最经典,又拿得上桌面的,还是故乡的名小吃“炒麻糍”:平底锅热油,麻糍切成小块,涂上蛋液,煎至两面微微焦黄,加入肉丁、豆腐干、包菜或豆芽等配菜混炒,料酒、酱油、味精边炒边浇,三炒四颠之后,撒上一把灵魂蒜苗或葱花,即可出锅。炒麻糍鲜香软糯,顺滑爽口,色味俱佳,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悠长。可以说,在劳动或收工之余,没有什么比一碗金灿灿、香喷喷且油水十足的炒麻糍,配上几盅老酒,更能安抚人心和肠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