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鲁特服饰 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
□影 子
字数:2680
2024-01-17
版名:文化
制作毡绣服饰
绚丽多彩的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不断融合发展的美好创造,在众多的蒙古族服饰中,呼伦贝尔厄鲁特服饰就是其中的“瑰宝”之一。厄鲁特服饰做工精细,独具特色,将祖辈的心灵手巧和娴熟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精美的图案神秘的配饰里蕴藏着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显示了厄鲁特人拥有极高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趣味,已成为带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典型符号。
◆小部落传承大文化
看草原,在内蒙古;看内蒙古最正宗的草原,在呼伦贝尔;而体验草原多民族的文化,则非呼伦贝尔深处的鄂温克旗莫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蒙古、汉、鄂温克、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和谐共处,多彩的民族文化汇聚一堂,异彩纷呈,而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就是一个集民族文化创业孵化、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和研究、民族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满怀梦想的各族匠人在此创业奋斗,悠远的草原民族文化尽数浓缩于此。
厄鲁特蒙古族服饰传承人斯仁吉木的小店,就开在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内。“来来来,看看我们厄鲁特的服饰。”斯仁吉木热情地介绍,一楼是店面,挂满了她和女儿制作的各种民族服饰,二楼上是工作间,五颜六色的线团、新式的自动缝纫机、各种质地的绸缎有序地陈列其间。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人却不甚清楚蒙古族又分了许多不同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因为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服饰、饮食、民俗中又保留了不同的特色。斯仁吉木是厄鲁特蒙古族服饰传承人,全家都是厄鲁特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于本部落的习俗与历史渊源研究很深。厄鲁特,蒙古语意为“草原百姓”,是蒙古族28个部落中人口较少的部落,数量不足千人,聚居在鄂温克旗境内,而这个小部落却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祖先从叶尼塞河畔一路迁徙到中国的民族文化。“我们这一支是从新疆阿拉泰游牧到呼伦贝尔的哈拉哈河流域的,至今已有300年左右,祖辈们传下来的服饰风格样式、缝制技巧、选材制材用材等,并没有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斯仁吉木说。
◆一针一线都是历史
抚摸着一件件亲手制作的服饰,斯仁吉木满怀深情。在她的讲述里,厄鲁特服饰一针一线都有故事,一裁一剪都是历史,厄鲁特蒙古族的服饰,按年龄分为老、中、青、幼,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按用途分为防寒的、护手护腿的,等等。四季蒙古袍的制作方法、热皮方法、镶边手法、钉扣襻的技巧沿用至今。斯仁吉木多年来进行厄鲁特服饰的研究和制作,在她的眼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套在蒙古袍外的长襟坎肩,蒙语称为“斯格德格”。她刚做好的一件男式坎肩,通体花纹艳丽而神秘,肩部捏褶后呈翻翘状,形似鞍鞒,镶边儿也较宽,粗犷中带着飘逸。与男式坎肩相比,女式坎肩上各种绣花图案和金银丝缝边则显得更华丽多彩:右侧戴有针线包,白银制成的弯月型饰物下面吊有镊子、牙签、锥子、夹子、掏耳勺等妇女们常用的美容及生活必需品;左侧则垂挂白、红、黄、绿、蓝五彩方丝巾,分别代表乳汁、火种、宗教、绿地、长生天,无形地诉说着厄鲁特人崇尚自然、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厄鲁特服饰中,每一款都有讲究,每个细节都有来历。男式的帽子用皮草制成,尖顶上的结叫“将戈”,象征团结坚毅。女帽则是羊毛薄毡还镶有五彩边,戴有珠宝和银饰物,两边下垂的发套是厄鲁特蒙古族妇女特有的保护长发的装饰品,蒙语称为“陶和格”,用黑色大绒制成,宽约12厘米,长短因人而异,上面用彩色丝线手绣精美的象征吉祥的图案,末端装饰着黑丝线做成的长穗,长长的辫子编起来放到里面,中间用银质蝴蝶夹连接,又长又黑的头发象征着健康美丽。
◆制作技艺精细考究
“研究、选料、刺绣、擀制……制成一件像样的传统厄鲁特蒙古袍可不是一日之功。”斯仁吉木手里,正在制作一件冬款的羊毛薄毡坎肩,毛毡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洁白的毡子是富裕与美好的象征。在斯仁吉木的蒙古包里,从包顶到围毡、地毡,从家居摆件到随身用品,草原人民的生活中毡绣无处不在,纯粹的用色、抽象的民族图案,传达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有别于中原刺绣的精巧秀美,斯仁吉木手中的蒙古毡绣尽显粗犷壮美,无论是载体,还是刺绣风格,都具有强烈的游牧民族特色,可谓刺绣世界的奇葩。
制作毡绣的原材料很考究,用的线是驼绒和马鬃加工而成,斯仁吉木把一团驼绒拿在左手,右手掌握着纺线锤,随着纺锤的转动,一根根绒线翩然飞舞。毡绣,是一项耗时耗工、细致复杂的工作,因为它不但可以在软面料上走针,还可以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斯仁吉木根据自己多年的毡绣经验总结成这么几步,首先是纺线,纺驼绒线要用骆驼膝盖毛以及驼鬣的细绒,然后再把纺好的线做成各种规格的绳子。这时,她戴起顶针,在擀好的毡子上细心缝制图案,“驼绒线还要配上精细的针法,选取的颜色越多,毡绣作品就越精致。”最后是压边,这样一件毡绣服装就完成了。
◆厄鲁特服饰大放异彩
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部落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服饰来展现,“我做的每一套服装都是在研究厄鲁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我希望被保留下来的每一套服装都会变成一段完整传统文化的写照。”多年来,斯仁吉木初心不改,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2003年,鄂温克旗建旗45周年庆祝活动时,厄鲁特部落首次以服饰方队表演的形式出席,从此,这堙没在历史烟尘中、散落在草原角落里的瑰丽服饰重新进入了大众视野。
真正让厄鲁特服饰大放异彩,是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情”大型文艺晚会上。晚会上有个节目是蒙古民族服饰表演,导演组来旗里选完节目就回北京了,老伴僧格在当地文化部门工作,把情况告诉了斯仁吉木,她一听其他部落服饰都有,而厄鲁特服饰却被遗忘,就着急了,急忙给导演组打电话。导演看到这精致而独特的古老服饰后,震撼了,厄鲁特服饰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并大放异彩。此后,斯仁吉木协助伊敏苏木组建了完全由牧民组成的厄鲁特服饰表演队,在苏木那达幕大会和建旗50周年大会等大型活动上,以独有的特色服饰和表演风格引起了广泛的观注和好评。
近几年,斯仁吉木着力做一些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她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厄鲁特服装赴新疆、青海等地,甚至前往日本、蒙古等国家进行展示。2011年在第八届中国蒙古族服饰大赛上,她制作的男女全套厄鲁特服饰获传统服饰一等奖并被收集到内蒙古标准化院厄鲁特蒙古族服饰国家标准册中。2013年,斯仁吉木成为呼伦贝尔市级“蒙古族服装服饰——厄鲁特服饰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厄鲁特服饰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斯仁吉木捧回了“第十五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总决赛”蒙古族冬季传统服装服饰项目的银奖。一个个奖项无疑是对她的极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