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水上教育故事

——读曹文轩《石榴船》

字数:1332 2024-01-17 版名:悦读

   □李庆林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石榴船》,故事取材于苏北水乡,讲述了一所水上学校的生动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读后不忍掩卷,我难以从这个美妙的教育故事中抽离出来。曹文轩叙述的故事里,实则道出了教育的初心本质:读书识字,教书育人。就像小说中叶文林老师面对男孩大船厌学甚至准备弃学时的情景,叶老师静下心来,每晚给大船读一段书,譬如《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或者《三国演义》中“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把大船听入迷了。叶老师便“趁热打铁”告诉他:“如果你能自己看书,该多好呀!可是你识字太少了——只有识字,你才能看书,也才能知道这个世界多么宽广、多么有意思。”这使得大船随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说明了一点,教书育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需要教师园丁既有耐心和爱心,也要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多种方法。
  从叶文林老师身上,我能体会到,这些能够化解问题的老师,并非三头六臂或者能力超群,只是他们更愿意付出和奉献。
  少年大船的成长蜕变,离不开他父亲对于孩子受教育的渴望,更离不开充满智慧的年轻教师。曹文轩的文字总能像流水,像一泓清泉,荡澈心底。我想这与他出生在四面环水的苏北农村息息相关,他使得“水上学校”如水般诗意行进,读这样的文字,也一定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干净。
  大船有个姐姐叫麦秋,与父亲一道,常年漂泊水上,四海为家。他们属于一支由十六只货船组成的水上运输队,随着日升日落和月盈月缺,日复一日地在水上奔流。麦秋、大船与其他孩子们一样,整天掌舵摇橹而不能识字。有次船队抛锚,当他们目睹了岸上的孩子们上学读书时,激发了他们内心对接受教育的隐秘渴望。当船队再一次停泊岸边时,他们下船去了镇上一所学校,站在铁栅栏外张望又羡慕。大船甚至偷偷潜入学校,爬上树悄然取下一口废弃的钟,继而带到船上,挂起来,敲响……
  石榴船上的钟声不啻一种召唤,县里决定在船上成立一所水上学校,于是,年轻的叶文林老师来了。
  15个大小不等的孩子,一只灵气十足的白猫茉莉,船上栽种的一棵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船下潺潺流动的河水……办学之初,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但新鲜劲一过,一些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孩子们毕竟野惯了。面对这一切,叶文林老师早有思想准备,他方法得当,寓教于乐,将大多数孩子引向读书正轨。
  但老师不是万能的,教育更不是单方面的。杨大瓢的父亲作为水上人,就认为读书学习没啥用,这严重影响着杨大瓢的人生观。杨大瓢入学不久,就将课本悉数丢进河里,辍学回家了。之后,他还对水上学校实施了各种捣乱行为,令叶文林束手无策。随着流水般的时间行进,麦秋和弟弟大船越来越品学兼优,而杨大瓢参与了一起盗窃被抓,锒铛入狱。
  大船的父亲目不识丁,但他悟性高,认为没文化吃了很多亏,因此渴望女儿和儿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而杨大瓢的父亲同样不识字,却因惯性思维固执地认为学文化没有用。小说中杨大瓢与大船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充分佐证了叶文林老师的父亲、老校长叶长风的一段话:“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些孩子一旦上学读书了,涨知识了,两只眼睛就会变得很亮很亮,并且不再显得空洞。知识带来光明,愚昧带来黑暗。”
  阅读这个水上教育的美妙故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叶文林”,来发自内心做一个“喜欢孩子、召唤孩子的敲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