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猫要吃苹果?

□冷赛娅

字数:1386 2024-01-17 版名:成长
  “熊猫不是吃竹子吗?为什么熊猫还要吃苹果?小兔子不是吃胡萝卜吗?为什么也要吃苹果呢?”练习课上,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在小声嘀咕着,我刚好走过去听到了她的嘀咕声,凑近一看,原来她在做一道乘法练习题,题目是一只熊猫和一只兔子要摘树上的苹果,只要准确地说出苹果上乘法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利地摘到苹果了。
  初看这道题,只觉得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乘法练习题,因此也没有过多地关注,但经这位女生一嘀咕,我心想:这位女生说得有道理,思考一番后,我意外地发现了这道题的另一条通道,当即我表扬了这位女生。
  之后,我便召集全班同学一起看这道题,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快速地说出答案,但当我提出那位女生嘀咕的问题时,有些同学笑着说:“熊猫应该是可以吃苹果的。”“熊猫是吃竹子的,兔子是吃胡萝卜的。”我顺势提问:“对,那我们是吃米饭的,能不能吃苹果、橘子呢?为什么?”一位爱发言的男生立马答道:“人要吃米饭,也要吃水果,这样才能营养均衡。”那位小声嘀咕的女生也说道:“萝卜只是兔子的最爱,它也可以吃苹果。”接下来又有几个同学争先恐后地答道:“都可以吃,我们不能挑食。”“不能一直吃最喜欢的东西,要是一直吃我喜欢的肉,我就会长胖。”“要尝试不同的事物,这样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再说了,树上也不可能有竹子和胡萝卜。”……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坐下来静静思考,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反思自身教学,对习题缺少关注。在布置练习题时,我们往往会把练习题当作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刻度尺”,关注练习题的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却很少关注练习题背后的价值意义。本以为今天这道练习题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但在学生们的探索中,却意外地发现了这道题背后的价值,我想一道练习题的最佳效果应该就是这样,练习题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善于思辨的品质,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反思课堂管理,对学生缺少关注。好的课堂除了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外,还应该多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在互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倾听中了解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今天这节练习课,我只是刚好从这位女生身边走过去,听到了她的嘀咕声,如果我没有听到,那她内心的想法还会说出来吗?她的问题是否会得到解答?教学过程中,我又漏掉了学生多少个问题呢?总想着一节课给学生塞入大量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想法,遗漏了学生心中真正的好问题。
  反思教学类型,对练习课缺少关注。练习课不像新授课,没有过多的师生互动,更多的是生做题,师指导,一节练习课也不会有过多的“波澜”,今天这节练习课让我意识到,其实每节课都能找到助推的“波澜”,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授课如此,练习课也是如此,每节课都应该是一条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通道,这条通道能助力学生理性精神的养成,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学习的种子。
  这节练习课也警醒了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细心探寻教育细节,迅速捕捉学生的思维之光;教师也需要有一对“灵”耳,敏锐感知教育问题,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真问题;教师更需要有一颗“智”心,悉心体察课堂冲突,有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中的智慧,找寻数学课堂上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