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课堂也是艺术的舞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字数:1474 2024-01-17 版名:成长

   □张 悦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围绕着“革命先辈”展开,同在这个单元的课文还有《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和《刘胡兰》一共四篇课文。这几篇文章都讲的是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事迹,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感受革命领袖和先烈的崇高品质。我带过两次二年级,记得第一次讲的时候是常规课,就是用PPT做了课件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和视频去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场景,回顾那个时候好像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所以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
  第二次,我有了不同的感受。又是《难忘的泼水节》,依然是一节常规课,我们顺利地学习到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学生们能够快速地找到关键词“赶”“四面八方”,体会到了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在我们将要继续这样在朗读中学习第四到六自然段的时候,忽然有一颗“星星之火”燎了课堂。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共度节日、互相祝福的热闹,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当我出示配图和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时,一个声音突然说:“老师,我想演一演周总理的样子。”
  “怎么演呢?没有道具啊!”我问他。
  “老师,您的脖子上有条红色的围巾可以当头巾哦。”我们班的“显眼包”抢答道。
  我低头一看,确实,我的红色围巾不就是道具吗?我心想孩子们是爱表演的,前一段时间教学节我们班有学生去演《葡萄沟》中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还有同学去演了老师创设情境的日月潭导游——小阿里,对了,“显眼包”还演了从古代穿越来介绍庐山瀑布的古人呢!想到这些,我决定说演就演,我组织孩子们先自由朗读“剧本”,没有银碗孩子们想到了班里的水盆,没有柏树枝孩子们拿出了鸡毛毽子上的鸡毛充当。道具准备好了,谁来演呢?第一个举手的是我们班的领读员,我给他围好了红色的头巾,只见他左手端起水盆,右手拿着鸡毛,有模有样地装着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下面的“群众”也兴奋了起来,有模有样地回应着:“祝您长寿!”“周总理,我们在这里!”领读员演完后,意犹未尽,我随机化成了记者,采访了他:“请问周总理,您觉得傣族人民如何呀?”“周总理”回答道:“大家太热情了,太热情了。”这时“显眼包”举手说:“老师,我觉得他演得不够好。”“哦?哪里不好?”我问。“他不是面带微笑,而是笑得太夸张了,还有咱们都没有跳起来。”孩子们齐声说:“那你演!”“显眼包”一直是机会的创造者,没等我叫他,已经从领读员的手里拿起来围巾缠绕到了自己的头上,他还跳起旋转的舞蹈,一只手用“柏树枝”给“人民群众”洒水,说道:“祝你们幸福!祝小朋友们天天开心!祝老爷爷老奶奶身体健康……”我一直站在旁边观察着,看着孩子们沉浸在这热闹又充满互动的场景中,我想这就是盛况啊,这不就是现场感受着“周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吗?这不就是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气氛吗?
  我很庆幸,接受了孩子们的意见,所以这节课成了教学生涯中又一段美好的记忆。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节课我们以演促学,可以说是随机生成的演出吧,但是却让孩子们的思想登上了舞台,深度体会了课文。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语文课可以很有趣,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将凝固的文字变成鲜活的角色,将课本内容变成灵动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