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的科学教育更“燃”

□黄慧

字数:837 2024-01-03 版名:声音
  日前,浙江衢州高级中学高一7班的化学老师林婷给同学们上了一堂非常贴近生活的化学课——分别取学校食堂的银耳和用二氧化硫熏蒸漂白后的银耳,供学生在课上用试剂检测其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学生对比后发现食堂的银耳“检测合格”。
  一提到二氧化硫,许多人都只会联想到空气污染;实际上,二氧化硫也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合理利用可以发挥正向功能,过量添加会危害人体健康。在利益驱动下,少数不法商家用“硫黄熏蒸”对银耳进行“超量漂白”,使银耳变得洁白透明。“生动的化学课”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创新,也彰显了校方在守卫食品安全底线上的自信和底气。
  食堂和学生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食材品质直接关系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生动的化学课”将检测对象对准了食堂里的银耳,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科学的奥妙——通过对比,同学们不仅吃了一颗食品安全的“定心丸”,也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生动的化学课”之所以让同学们觉得很有趣,就在于它让同学们意识到:化学知识并非枯燥、晦涩的理论,而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动的化学课”获得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其特点就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长期以来,教育和生活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断裂和脱节,导致教育陷入“唯考试”“唯分数”“唯升学”的窠臼。“生动的化学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契合生活教育的理念。
  “面对未知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它,然后用生动的方式解释它。”这句话,在“生动的化学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显然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让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而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从中发现快乐与趣味。
  不论是“物理教师徒手劈砖”,还是“银角大王”,抑或“生动的化学课”,正是有了对教书育人的认同和热爱,才驱动一些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从而激活“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