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喜生散文读后感

字数:1518 2024-01-03 版名:悦读
   □周紫瑜
  山头云雾缭绕,沟壑气象万千,在漂泊的风霜里寻找沉淀已久的细节;风景是自己的,在积淀生活的文字里玩味烟火浓郁的人生。生活和穿行于桂北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散文作家莫喜生且歌且吟,以惬意逍遥的文人状态,在思考中讲述来自不同地域和群体间平淡而多彩的生活,和他们有滋有味的故事。
  诗自山水云雾来,莫喜生的文字里透着一股桂林山水味儿。“山是云的披肩,水自歌上走过。”广西得天独厚的人文风韵滋养了作家多愁善感的性格,他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灵气灌注于文字,在秀丽的风景里安放自己孤独有趣的灵魂。
  有山赏山,有水戏水,行游桂林:天上人间话龙脊,人在天上走,水自天上来,于山山水水中漫游,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时时有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千年瑶寨:南边山访古,秦家大院、百寿古镇……于地方文化里徜徉,一村、一乡、一镇、一城,处处留情;依山唱山,依水咏水的百节之乡:流淌于桂北的曲乐时光,平民演平民的彩调,风风火火的侗族民俗,桂剧、梆子戏……于山歌风情间驻足,一唱、一和、一叹、一念,声声入耳。
  歌自瑶舞太平出,作品里流淌着绵长隽永的百媚之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顾盼生姿注定了文字骨气里多姿的韵味。崇拜来自生活,从地道的民风民俗中选择素材,不断推敲、锻造,让岁月被时光惊艳。莫喜生的文字如茶,第一品有些平淡无味,第二道是淡如清风的甜香,第三沏是回味无穷的余韵。
  听,我们耳边响起了桂北传统彩调快乐的“哪子咿嚯嗨”,在曾风靡一时的百年影像背后,民间乐曲起起落落,如今面临瓶颈,当地政府下了猛药;看,我们眼前亮出了“正月二十禁大风,白石弯上现双龙。”百年瑶乡“禁风节”的独家绝技,传承了一代代彩调人的拿手好戏。禁风节、盘龙节、尝新节、端午节……一年里节日不断、民歌不绝,瑶族情致在这一曲一调、一应一答里韵舞翩跹。
  文自人生阅历来,文章承载了作家生命的厚度。20世纪80年代初,莫喜生高中毕业后,先到中学任教,课余时间背着相机走村串户,晚上进行冲、晒、放等暗房制作,继而任当地政府宣传干事,从新闻通讯到副刊创作,还在当地纯文学杂志《临桂文艺》担任十多年执行主编,既编又写;五年前涉足诗坛,其诗意象丰沛,感情真挚,纵横古今,地域色彩浓厚,诠释了诗人的真善美;他的散文亦容纳了生活沉淀的度量。
  文自天上人间来,集子里流淌着生命的通透。诚如其所言“先知型,文字的内容多见于纯粹心理反应,情感波动以及对生命神性的延伸、对世界的反观,是文章的上品”。莫喜生抒其心志,驾驭着文字和自己对话——求一副有思想、有追求的灵魂,在坚定的追求里玩味人生百态。
  云是山的披肩,歌是调的回响。那山林间回荡的余音,透过树的间隙,落在每个听戏人和看曲人的心房,尖尖相对。文化是共通的,文字是共情的,作家散文中的男女老少,同样在艺术的烟霞中濡染。“因为优美的旋律和充满青春活力的老师,笔者爱上了音乐,虽一辈子不曾涉足唱歌跳舞,但巧遇悦耳动听的音乐曲目都会悉心收藏,反复聆听。”因为一个女老师,音乐成为他烙印在骨子里的民族记忆。在彩调中生活,在彩调中老去的美人潸然泪下,与同伴诉说着彩调的感人肺腑,给演员们“丢彩”。
  东坡先生有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透,是文章的通透,是历尽起起伏伏之后睿智的思考;重,是文字的重量,是时光沉淀之后积蓄的力量;深,是文字的深度,是懵懂无知少年的求索至卓有成就的蜕变。在莫喜生将个性化叙述融入文字时,我看见作家以一个本乡人的独特视角抒发对家乡奇山异水、风景独好的欢喜,对瑶族风土人情、山歌唱晚的礼赞,对传统彩调辉煌不再、捉襟见肘的焦虑。作为一个“好谈”“好客”之人,和好友“把酒话桑麻”,以茶会友风流潇洒……承载得太多,又流溢着丰沛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