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字数:1934
2024-01-03
版名:悦读
□马书明
“课堂,一个教师和学生生命长河天天流淌着的地方,一个充满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这是徐洁老师眼中的理想课堂,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最初打动我的地方。
细细品读,整本书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进行、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等八个方面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教育研究和思考。她梳理了课堂教学方面的讲座与培训经历,剖析了课堂教学的内在使命,并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面,系统勾画了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这些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借鉴与应用。
教龄二十一年的我自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读到“课堂应是激扬智慧、释放潜能、润泽气质、点化生命的场所”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原来我所谓的“经验”是管教与束缚,更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这和理想课堂本真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我幡然醒悟:原来理想课堂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乌托邦”,它既有清晰的设计脉络,更有引领师生双向奔赴参与成长的课堂章法。
理想课堂,要关注教学内在的教育使命
在徐洁老师眼中,课堂应着眼于学生发展,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汁原味地展现教育的本质。好的教学无不充满了对生命的温情,是对生命的点化与润泽;好的课堂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既能及时表扬优点与长处,又能包容缺点与不足,让所有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作为从教者,要始终牢记教育的育人之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把“教做人”融入“教知识”,把“课堂教学”上升为“生命的成全”,让课堂关注生命,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创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内在生命力得以在课堂绽放。
理想课堂,要让学习在课堂真实进行
全世界的课堂正在从“教授的场所”走向“学习的场所”,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真实进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首先要谨防“习得性无助”现象,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要让学生站在学习的最前端,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把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换一换;最后增强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达成迁移应用的目的。最终让学生获得学习本身的快乐,把学习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理想课堂,要关注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的融合
长期以来,学科课程呈现最多的是知识结构,对于生活中的应用关注不够,而生活课程亦没有发挥学科对生活探究的促进作用,两者的割裂大大阻碍了学生品格与能力的培养,而理想课堂势必要推进学科与生活的双向融合。一是课程观念的融合,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需要教师具有培养“整体的人”的观念,促进学生品格与能力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对学科、生活和自身的整体认知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二是课程内容的融合,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并非水火不容,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来自哪里、数学是如何建构的、数学如何走向生活应用……这些是学科知识,生活化的数学则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故事等,让学生用学科思维看生活,用学科视角看世界。三是学习方式的融合,探究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往往就是学科的探究与生活的探究的有机融合。生活课程探究学科化,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生活课程学习中的经验绝对化、思维肤浅化、收获碎片化等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本质。生活探究学科化,开阔了学生探究的视角,让探究变得立体、丰富、有效、有深度。
理想课堂,要关注学生精神成长与终身发展
理想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情智课堂着眼于发展学生智慧潜能和情感潜能,学业成绩往往是用分数来衡量的,但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不是成绩,而是成长。书中徐洁教授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课堂。我们不仅能读到如何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方法,还能读到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方法,这也印证了教育的本真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让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让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让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田野,学生定能收获智慧,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