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教学策略探究
□杨 莹
字数:1417
2023-12-31
版名: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学会赏析、体会表达的诗情画意呢?笔者认为,可以灵活运用以下三个策略。
激情吟诵,以心交流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在平仄里享受那种质朴的乐感,用心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仔细体会诗内在的感情旋律,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例如,教学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句子节奏,组内互学答疑解惑,然后朗读体会,读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长途跋涉之艰辛,读出“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思乡之情。进而引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这样,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融情想象,激越表达。由此,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尝试,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吟诵古诗词。
巧设问题,引发思考
古诗词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品言简意丰,用极为有限的字数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最大的特点可用“美”字来概括:意美、语美、音美、形美。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尝试以问题串联课堂,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古诗词学习。这里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巧妙性和逻辑性,保障问题的难度和学生水平相适宜。如,我教学《长相思》时,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学习下阕,巧问: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引导选择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情,引发思考:故乡就是母亲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熟知意象,感悟意境
古诗词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呈现的载体。许多意象经过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我们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赏析诗词时才能游刃有余。平时,我常常通过赏析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那么学生在了解“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具有思乡怀人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泊船瓜洲》的结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饱含的深意。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
激情吟诵,以心交流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在平仄里享受那种质朴的乐感,用心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仔细体会诗内在的感情旋律,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例如,教学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句子节奏,组内互学答疑解惑,然后朗读体会,读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长途跋涉之艰辛,读出“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思乡之情。进而引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这样,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融情想象,激越表达。由此,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尝试,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吟诵古诗词。
巧设问题,引发思考
古诗词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品言简意丰,用极为有限的字数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最大的特点可用“美”字来概括:意美、语美、音美、形美。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尝试以问题串联课堂,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古诗词学习。这里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巧妙性和逻辑性,保障问题的难度和学生水平相适宜。如,我教学《长相思》时,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学习下阕,巧问: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引导选择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情,引发思考:故乡就是母亲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熟知意象,感悟意境
古诗词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呈现的载体。许多意象经过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我们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赏析诗词时才能游刃有余。平时,我常常通过赏析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那么学生在了解“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具有思乡怀人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泊船瓜洲》的结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饱含的深意。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