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岂能当研学乱象的推手

□王恩奎

字数:1398 2023-12-27 版名:声音
  进入秋季,东莞全市各中小学陆续开展研学活动。今年9月以来,东莞阳光问政平台已有超过15则投诉涉及中小学研学问题,当中有人称家中几个孩子都要参加研学,费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不参加,班主任就打电话”!部分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存在着费用高昂、强制参与、研学机构选定过程欠透明的问题,仍有待相关部门及学校等各方共同优化,以切实规范东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推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健康发展。(12月14日《南方都市报》)

  随着研学市场的复苏,多方抢滩、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也不时暴露出来。不少就读小学的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东莞市内一天研学得花费200多元,而读中学的孩子常常需要前往外市甚至出省,动辄上千元或数千元不等。家长们反映,“家长不愿意孩子参加活动,刚填了意愿上去,班主任的电话就打过来询问情况了”。有家长则提到,“孩子不报名,班主任就在家长群发名单@家长”,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即便我认为意义不大,可架不住有些家长头脑发热要去的,又是公开个人意愿的情况下,所以有时作为家长很被动。”若以不记名方式来表决,支持参加者达到特定比例后再由个人自愿参加,会更能使家长的选择不被“道德绑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孩子们走出家门开眼界、长见识,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据统计,我国现有中小学在校生近两亿人,规模庞大,加之旅游业的复苏,使得投资者一直对“研学游”市场看好。相关数据也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590余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近年来,研学市场增长迅猛。业内人士估计,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很多机构之所以热衷搞“研学游”,并不是怀着做教育的初心,更多的是冲着赚钱而来,难免泥沙俱下,乱象纷纷。比如有的收费存在商业化倾向、价格虚高、没有列出收费明细,让家长不能“明白消费”等问题。经营研学业务的机构,还存在鱼龙混杂,如相应资质不具备,研学项目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并且其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既损害学生及家庭的合法权益,又可能误人子弟,这就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推进开展研学游的初衷。要促进研学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彻底斩断研学游”市场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有记者调查研学市场发现,很多研学机构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条潜在利益链条,组织一个学生参加海外游,老师可以从中获取三四千的回扣,而且学校带队老师的费用,都平摊在学生报价中,也就是说老师出国游不花一分钱,既吃喝玩乐还从中得到不小的好处,老师成了免费徐霞客,到处信天游,费用都是“羊毛出在牛身上”,最终由学生买单。难怪老师积极性高涨。原来学校海外研学利益链就是这样链成的。
  “研学”市场乱象亟待监管跟进。面对学校频繁组织研学游,有家长感到有点无奈,“班里孩子很多都在报,自己不报怕孩子不高兴”,自己心里也感到过意不去。于是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借钱也要让孩子参加海内外游学,麻雀跟着大雁飞,自不量力。防止研学市场乱象,一方面,应该规范“研学”,更重要的是,找到“风起”的原因,规范市场的运行。对此,教育部门应该立规矩,对“研学游”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而不是由学校自行组织,监管部门应该尽快进行规范,一方面有必要呼吁家长理性消费,避免盲目攀比跟风,不被“研学”遮望眼。面对研学热,家长理性看待,政府应加强监管,才能使研学成为成熟选择,让研学的孩子们游有所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