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垫

□张恤民

字数:1455 2023-12-27 版名:文苑
  1987年,我到离家40多里的山区学校教书,初来乍到,一切都感到陌生,上课之余、看书之外便有一种寂寞之感,如果遇上雨天,20里黄泥巴路泥泞不堪,无法回家,更是难耐。
  突然一天鸿雁传书,一封书信让我不再感到孤独,远在四川工作的高中同学知道我在她的家乡教书,便告知了她家的地址,同时也把我教书的事告诉了她的母亲。第二天她在当地学校读书的小妹妹便找到了我,向我说明了原因,我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犹如水手看到了航标,沙漠独行者看到了绿洲。当天下午放学我随妹子一路到她家,她的母亲见到我高兴不已,我也以姨妈称呼。那天的饭是面条,老人在碗里放了三个荷包蛋,让我瞬间找到了幸福,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动。就是这一封书信让我和她的家庭有了割舍不下的牵挂,后来我的工作调动了,但这种牵挂没有改变,一直延续到老人去世,整整三十年,姨妈的称呼也一直叫了三十年。
  三十年间,老人待我如同亲生儿女,我们坦诚相待,亲如一家。
  老人一生勤俭持家,热爱劳动。她本可在城市享福,但她却住在农村老家,虽然农村没有土地,但她把邻居们撂荒的地开垦出来,种上小麦、玉米、油菜或豆类等农作物,常年忙碌不停。
  2016年冬天,老人突然生病,我去看她,见到我她笑了,但不能流利地表达心中所想,只能用手比划,好久我也不懂她想说什么。后来和老人在一起做鞋垫的阿姨才给我作了“翻译”,意思是她给我的鞋垫做好了,这才让我回想起半年前她问我穿多大鞋的事。
  我是从老人的二女儿那里得知了她生病的消息。那天,我在出差的路上突然接到老人二女儿的电话,她说她回家了,我心中纳罕。当我问起缘由她才说了实情,原来她是怕老人万一有什么危险,为了不给我留下遗憾,这才告诉我。
  那天我们原是要住在县城的,可接到电话后改变了决定。晚上赶回来已经很晚了,我只从电话中问了一下老人的病情。第二天一大早,我骑摩托车赶到老人家里,便看见许多人在那里忙碌,顿时觉得情况不好。这天老人的眼神还很好,她看见我,便在二女儿的搀扶下向我停车的地方走来,走到跟前想说却说不出话来,我只看到她在微笑。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曾经做事干练、言语流利、身体硬朗的老人才几个月没见忽地变成了这个样子。
  在老人弥留的半个月里,三个女儿轮流照看,我也前后一周在她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作对老人最后的报答。
  老人共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们都在外地工作,她不偏不向,做什么都是人人有份。身体好时,老人整天在纺线车和织布机上忙碌,给每家织下了花格子布单,到了老年又做起了鞋垫。她的鞋垫既纳梅兰竹菊,也纳青山绿水,但更多的是纳鸳鸯戏水和回飞的家燕,预示着儿女们家庭幸福,也期盼着儿女们经常回家。无论哪种图案,她都用彩线一针一针细细绣出,花鸟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细碎的布料在她的剪裁、粘贴、熨烫之下缝制出了生活的精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透露出母亲的慈爱和伟大,针尖穿透的虽是几层布料,细小绵长的线却连着至深的牵挂和祝愿。缝就的虽是一双鞋垫,诠释的却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结。
  老人走出医院在家的日子并没有多少,半个月后便离开了她心爱的子女和惨淡经营的家。老人出殡那天,她的大女儿、二女儿把我叫到一边,从衣服兜里掏出了老人做给我的鞋垫,让我留个念想。我接过鞋垫,泪水溢出眼眶,她们姊妹俩也满含泪水,我们三人面面相觑,一句话也没说,彼此把情思和念想传递给对方。
  回家我打开包裹着的鞋垫,上面的图案依然栩栩如生。看着这双鞋垫,又想到丝丝线线之中凝聚着的母爱,眼眶再次潮湿。这些年来,我始终没有把它垫在鞋子里,而是放在显眼的地方,每看一次,我都在心中祈祷老人在另外的世界幸福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