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涵体”走红,背后是家校沟通边界问题

□孔德淇

字数:1197 2023-12-20 版名:声音
  “老师我们家子涵怎么了?”近期,在各大网络平台,“子涵”这个名字成为不少网友造梗、玩梗的对象。据报道,“我家子涵”网传来自一张聊天截图,因自家孩子上学被蚊子咬了一口,图中的子涵妈妈在微信群里对幼儿园老师“兴师问罪”,甚至质问为什么其他孩子没有被咬。这种夸张的言论引起了网友的注意,同时也使得“子涵”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红人”,网友们纷纷模仿这位家长的口吻进行二次创作。(12月12日《中国妇女》)

  网络玩梗的热潮,有对现实的观照。一众网友纷纷表示,对“子涵梗”有共鸣,是因为身边的“子涵家长”确有其人。有从事幼师行业的网友说,外行看热闹,真幼师已经开始感同身受了。
  “子涵体”之所以引起关注,一方面是源于其对“巨婴式”父母的反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教师压力的同情。被蚊子咬伤看似稀松平常,却引发了一连串质问,这种荒谬感凸显了事件的严重性,背后折射出家校沟通的边界问题。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子涵体”现象的核心,在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干预,以及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在这一现象中,家长们往往以自身期望和标准来要求学校,轻易质疑教师的决策,甚至对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纲上线”。这种过分的关注不仅对教师造成了困扰,导致家校关系“剑拔弩张”,也可能会破坏学校的教育秩序,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和家长自己,这显然需要切实纠正。
  当然,家校沟通边界问题的存在与多方面因素相关。首先,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希望通过干预学校的教学安排来确保孩子的竞争优势。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最后,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导致了部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和焦虑。
  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理应被尊重和信任。在家校互动中,与教师建立平等、尊重的伙伴关系和耐心、合作的沟通方式,并积极调整自身的期望和态度,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发展的空间,才是家长群体的应取之道。
  此外,推动沟通协调、提升教学质量,依靠的应是对教育的同频共振。教育部门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们甩掉观念上的“枷锁”,正确体悟教育的本质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增强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管理决策,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共同育人的合力。教师们也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解释教育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保持冷静和耐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情绪化的回应。
  “子涵体”现象的走红,提醒我们凝聚家校共识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更加独立、自信和有责任心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