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试行长短课,您怎么看?

字数:3167 2023-12-20 版名:声音
  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12月12日《光明日报》)

   学校实行长短课须防止“五种倾向”   □王必闩
  应该说,部分学校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从一定程度上看,既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张扬与发展。此举值得肯定与期待。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大胆探索,深入实践,以寻求更加切合的育人方式与路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基于长短课、大小课时长跨度很大,有15分钟、30分钟,甚至90分钟之别。由此,笔者认为,在推行过程中还需防止以下五种不良倾向。
  其一,目标不明。之前每节课40或45分钟,既便于管理,也容易操作。现在课堂时间长短不一,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倾向。在科任教师看来,上课时间太短,教学很快就会结束,没有必要制定清晰的目标;而时间过长,教学目标更不太好明确。殊不知,无论是长课、短课,都是国家规定的必须实施的课程。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现行教材等制订清晰明了的教学目标。它与时间长短没有必然关联。
  其二,任务不实。由于课时长短不一,有可能导致科任教师对教学任务安排不够仔细具体与到位,教师会凭感觉随意拟定几项任务,让学生完成。在教师潜意识中,他们认为教学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比如15分钟课堂,教学任务安排多了可能没办法完成。即便90分钟课堂,究竟安排多少任务比较合适,也许教师心中都没底。结果就会出现随意安排或拟定几个任务便完事的现象,至于课上完成到什么程度则另当别论。
  其三,管理不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时间相对固定,只有40或45分钟,便于学校与老师统一管理。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倘若变成长短课,最短15分钟、最长90分钟,这就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很容易出现管理不严、松散的倾向。比如学生迟到、课堂纪律维护、师生中途上厕所等问题都有可能经常出现,如何及时疏导与有效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忌放任不管,自由散漫。
  其四,效果不显。只要是课堂教学,就应该最终指向实际效果。试想,如果没有效果,那么任何形式的课堂改革与探索也就失去继续下去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推行长短课,由于时长不统一,极容易出现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理由是教学时间太短,教学任务没法完成;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实际效率偏低,师生疲惫心理渐甚等。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潜在风险点。
  其五,评价不公。评价是衡量检验某项工作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的直接手段。由于实际上课时长不统一,倘若再用以前的评价机制或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每一节课,不仅不合理,还会带来相关问题,甚至产生矛盾与不公。比如15分钟与90分钟的课堂,就不太适合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其优劣,必须制订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这样才会推动不同时长的课堂教学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诚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逐渐被接受与认可的过程。从这项举措本身来看,也值得探索与尝试。要想使其真正得到认可与推广,必须在做好科学顶层设计的同时,最大限度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或不良倾向切实解决于过程之中,那么长短课、大小课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教学改革向深度发展的有力抓手与催化剂。

  打破“40分钟一堂课”让学校更加充满活力  □王军荣
  一节课的时间不再统一,可以15分钟,也可以90分钟。打破“40分钟一堂课”的“惯例”,是最显性的教育改革,让学校更加充满活力。
  打破“40分钟一堂课”是有依据的。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从现实来看,不少学校已在践行。短课时多用于微班会、书法、英语等需要高频“输入”的课程,长课时则多用于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程。事实也证明,打破“40分钟一堂课”,学生更喜欢,学校更加充满魅力。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愿意打破“40分钟一堂课”,一种是不愿意,因为这意味着教育改革,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这件事,另一种是学校条件有限,硬件设施不足,没有能力打破。当然,有些教师因为能力不足,教材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也不愿意打破“40分钟一堂课”。但一旦打破“40分钟一堂课”,则会“倒逼”老师们教学行为的变化、教研意识的提升,也不断更新着校园里持续多年的学习观、学生观和课程观,催生学校的课程创新意识。于学生而言,学习会变得更有劲,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当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拥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充足空间时,其学习的准备状态、情感状态才能调适到最佳,教与学的匹配度才能达到最优,自主性才能被有效激发。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长,给学生带来了学校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15分钟有15分钟的精彩,90分钟有90分钟的意义。师生合力成就了学校的活力,成就了学校的魅力,成就了学校的希望。
  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要不断提高课堂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打破“40分钟一堂课”无疑是值得尝试的方式。打破“40分钟一堂课”,打破的是陈旧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创新的教育理念,推行的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的是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施行,定然能够提升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长短课”更好补短板、拉长板   □戴先任
  小学阶段每节课40分钟,中学阶段45分钟——这是多数学校遵从的课程时长。而近年来,已有一些学校开始打破“40分钟一堂课”的惯例,“试水”长短课、大小课的课型实践。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一般青少年的注意力、感兴趣的持续时间为15分钟左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研究认为由于45分钟的课堂时间超出了学生感兴趣的时间,学生始终处于疲乏和劳累状态,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伤害。
  另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特点各有不同,统一教学时间,难免有“一刀切”之嫌。比如美术课、习作课等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实践操作,适合长课时,时间过短,就少了对过程的充分体验和全体参与等。像写字、诵读等练习课适合短课,如果一写、一背就是三四十分钟,学生会很累……
  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长短协调、错落有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教育,就像弹钢琴一样,要有轻重缓急,要错落有致,不能只一个琴键弹到底,十个指头要能协调配合,张弛有度,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开设“长短课”,就是教学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重要一步。
  “40分钟或45分钟一节课”的统一课时,时间节奏更为规律,方便教学管理,而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更为考验学校管理者的课程管理领导力,也考验教师的教学自主力,考验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
  也正因如此,一些学校对此有顾虑,比如因多校办学、师资欠缺,专业教室紧缺等问题,怕“驾驭”不了“长短课”,放弃“长短课”;一些学校则难以改变固有思维,不想不愿改革等。
  要让“长短课”逐渐取代传统的“固定课时”教育模式,道长且艰。鼓励探索长短课、大小课,推动课程改革更深入,就要打消学校的疑虑,要激发学校的动力,比如可以在课程设置的考核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不要对课程数量、时长设置进行刚性规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推动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要补上师资短缺的短板,提升学校管理者的课程管理能力,提升教师的“长短课”教学能力等。
  用好用足自主权,让更多学校能够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让“长短课”落地见效,让“长短课”对课堂教学更好补短板、拉长板,更好因材施教、因课施教,提升教学效果、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精准浇灌,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