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群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例一线研修》

字数:1819 2023-12-20 版名:悦读
  □郭明月
  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一个个陌生的专业术语扑面而来,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语文的老师们,专业术语都不甚理解,讲台上怎么能站得稳呢?一线老师们急需一些可以说得通、听得懂、用得上的备课方法。
  《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例一线研修》一书中,收录了经过王林波老师实践验证过的,正高级教师李斩棘深度评析的经典课例。整理和揣摩王老师课例背后的逻辑,或许可以帮助一线老师们更高效地设计教学。
  一、积累与梳理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唯一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梳理,既有对字词特点的梳理,也有对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梳理。例如,在《一匹出色的马》一课中,王老师先引导学生梳理了带有数量词的词串,感受数量词的准确搭配。接着,他又带着学生梳理文中的叠词。既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梳理词语,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王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表达方法。借助“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一段,设计活动一:跟着课文学写人物的想法;借助“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一段,设计活动二:跟着课文学写人物语言;借助“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段,设计活动三:跟着课文学写人物的动作。既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又积累了写作经验,可谓一举多得。
  表格、思维导图、情节曲线图等,语文学习中也有非常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信息的工具。以《竹节人》一课为例,在“汲取有效信息,尝试有效介绍”任务中,王老师借助一张表格,引导学生先填表梳理信息,再据表向学生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指南。表格是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的抓手,也是整理发言思路的提纲。
  二、品读与感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所有学段的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但是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老师是这样做的:
  感受从对比中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王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的场景与学生自己的学校生活做对比。正是这些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对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带来的新鲜的阅读感受。
  感受从背景中来。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王老师先出示了地图,请学生找一找江苏镇江和河南洛阳在哪里,感受两地相隔空间之远,体会作者思乡之切。随后,又出示了一组时间:“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天宝元年(742)。”这些时间点为学生理解王昌龄虽多次被贬谪,但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精神品质做了支架。
  感受从体知中来。阅读的感受来源于精神的思索,能否也来自于身体的感知呢?《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受“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时,王老师鼓励学生带着手势读、带着表情读……当有学生带着跳跃的动作读时,王老师说:“幸亏作者写的是‘跳跃的长’,如果作者写的是打着滚的长,翻着跟头的长,我估计——”老师赞赏的话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感受文章的意蕴,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表达与运用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是王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主张。王老师尝试让文章中的语言“活起来”,变成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拐杖。
  《鹿角和鹿腿》一课的课后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在教学时,王老师在课堂中也指导学生朗读了这两句,并提醒学生关注语气词,借助语气词读出鹿的心情变化。但是,王老师的教学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又带着“语用”这一目的前进了两步。他启发学生想象鹿突然发现狮子逼近时的心情,用上语气词说一说,当学生说出:“哎呀,狮子来了,快跑啊!”从而感受到鹿心情的急转直下时,王老师又让学生思考,鹿摆脱了狮子,又会如何夸赞自己的腿,用上语气词再说一说……在层层递进的思考与表达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训练,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最核心的两个词“思辨”与“表达”,也在这样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积累、梳理、品读、感受、表达、运用……这是王老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最常用到的一些动词。这些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出发进行设计的。如何判断一项语文学习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任务前面加上‘学生’,然后试着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这样接地气的方法,是不是特别实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