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

——浅谈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字数:1928 2023-12-20 版名:成长
   □刘 帅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些人看懂了这句话,却未理解,这只是教育的理想起点,并非终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文末评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赵太后因为爱而不愿让爱子长安君吃苦,不愿为了国家安危而让其出质齐国,人之常情。但触龙分析,这样做于国无益,于长安君今后的发展也无益。原因就在于,综观周边各国百年来的历史推断,长安君必然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
  《汉书·景十三王传》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能说出这样卓尔不群、振聋发聩的金玉良言——“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多么令人震撼!多么哀痛的至言——安逸享乐是自杀,于国家人民社会无贡献而享受富贵权利地位是不幸之事。
  古语讲慈母多败儿。宽松的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带来的是短暂的快乐,而未必是幸福。快乐往往短暂且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安于现状而逐步堕落。因爱而全力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充满爱的氛围,只是教育的理想起点,绝非终点。教育必须尊重认知成长的规律,不是有爱就可以了。以爱之名而损害孩子成长的事情还少吗?现在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二是没有耐心,三是没有方法。有时候连自己的脾气都管不了,更不要提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了。
  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方法不对、不恰当,或者无原则的退让;二是价值观导向不对。既便有爱、有主观善意,最终也可能事与愿违。
  教育和学习就是改变孩子认知与习惯的过程,这必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其认知自我革命的过程。必然充满了头脑风暴,充满了思想意识的疑问、困难与挫折。想轻轻松松、躺平式学习成长,其结果必然与接受良好教育的初衷不符。认识成长来源于生活、生存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结果教育者把孩子放在温室中,挑战孩子认知的各种面向生活、生存与实践的问题都被消弥了,爱也习惯性地变成了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付出,孩子学习只是在头脑中对知识进行情境模拟,正如鲁哀公所言“未尝知忧,未尝知惧”,这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学习规律。
  苏轼在《决雍弊》中说:“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教育与学习,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求安逸懈怠,则必得劳碌无功。《论语·雍也》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要认识到事物总在曲折矛盾中发展,所谓辩证法之“否定之否定”,《老子》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欲逸则必通过劳碌而可得,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此,也多有所警示。
  教育和学习就是让人提前置身于各种可能的困境中寻找可能的、恰当的出路。结果我们却把最大的因素——时空、生存、生活、实践能提供的困惑尽量以爱之名、以孩子还小、以耽误学习、以优越物质条件等为借口而排除掉,可不令人叹哉!
  事非亲历不知艰。挫折与问题是人生的伟大导师,他人的所谓教育,如果不能转化为孩子的认知,都是空谈。顺应成长规律,面向未来,面向生活,面向生存,面向实践,同时要尊重认识成长规律,尊重过程,适时教育而不要揠苗助长,以静待花开。
  我们是在用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知识和施教者基于当下生活情境的经验,来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决定孩子思想认知成长的根本矛盾在于其认知内部、外部环境与教育只能起限制与引导作用。学习成长的主导因素在孩子的自我认知,其次是环境和施教者的认知与引导。学习,掌握知识是第一步,会运用是第二步,了解其知识体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逻辑,这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形成思想体系、知识架构、思维方法,产生创新推衍能力的基础之一。
  要认识到以下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1.立德树人,价值观引导,与人为善(社会交往中的各种能力)。认识自身价值与责任——认识自身在家庭中的价值与责任,在班级中的价值与责任,乃至在国家、社会中的价值与责任。2.学习态度(好学、探索求知精神)。3.学习方法。4.掌控时间,提高效率。5.控制情绪与欲望。6.善于发现问题。7.勤于思考勤于学习。8.勤于实践,要有执行力、行动力。9.形成科学思维(质疑批判反思创新实证)与数学思维(定性、定量、公式化表达)。10.培养审美素养。11.适当的社交。12.运动与爱好。13.逐渐形成人生目标,所谓立志。
  让我们走出爱的误区,不要以为只要有了爱就足够了。方法和价值观导向不恰当,则欲益反损,爱之适所以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