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

□蒋 健

字数:1743 2023-12-17 版名:知行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学科育人主阵地。教师要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树立大思政课意识,坚持“八个统一”,切实发挥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的融合作用。
  一、融合生命教育,增强生命感悟
  生命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守护生命技能,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校生命教育活动中寻找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如依据《守护生命》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初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和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按图索骥”寻找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以此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消防逃生、防震疏散演习,防溺水、防欺凌自救演练,防电信、防网络诈骗等,以此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依据《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警示片、自然灾害事故报道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短暂和不可逆。
   二、融合集体教育,凝聚集体意识
  集体生活是学生成长中必经的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往往会出现“超强个体意识”“自私自利意识”“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想,容易忽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缺乏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这不但会影响
  学生正确价值
  观念的形成,影响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法治观念、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且也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如依据《“我”和“我们”》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我的班集体”主题朗诵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班集体的热爱,分享班集体动人的故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艺术比赛,为有特长的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培养为集体做贡献、争荣誉的意识。依据《共奏和谐乐章》一课,让学生在争创文明班级、流动红旗活动过程中,体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三、融合法治教育,夯实法治根基
  在新课标中,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主要涉及16个学习内容,涉及面广、学习要求高。而法治教育也是德育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确保《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有效落实的主要体现。因此,教师可以有机融合学校德育处开展的法治教育活动,将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各项活动中,在学生心中播撒法治的种子。
  如依据《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普法展板巡展、法治宣传讲座、三车交通安全教育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内容、法律的作用。依据《法律伴我们成长》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预防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依据《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法官、警察、司法所工作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真实的案例,让普法教育更真实、更接地气。依据《维护宪法权威》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宪法晨读”活动、“宪法宣誓”活动、“宪法在心中”演讲比赛等,通过读、练、说等方式感受宪法的权威性。
   四、融合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爱国精神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政学科的首要任务,也是第一要务。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永恒的主题,是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指向。学校每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带来了课程资源,创设了教育情境,增强了学科教学的思想性和实践性。
  如依据《关心国家发展》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国庆节”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建国70多年以来的成就展、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帮助学生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的思想意识。依据《踏上强国之路》一课,融合学校的“四史”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据《中国人中国梦》一课,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用《国家》《我们都是追梦人》《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表白祖国,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出教室扩大教学场域;同时,教师还要与校长、分管德育的校长等积极交流沟通,依据新课标共同组织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学科与德育活动的融合中接受更有效、更深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