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并重,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董超燕
字数:1456
2023-12-17
版名:教育理论
2022年,教育部发布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于“语言应用”部分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摆脱不了重“文”轻“语”的结果。
此外,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少,教师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创设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口语交际课程被繁重的习题课占用,即使上课,教师也多数选择少讲或不讲,缺少具体情境下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实现言语的有效互动,使得口语交际教学变成了静态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交际情境中的角色意识不强,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升。
重“文”轻“语”模式的变革刻不容缓。本人从事语文一线教育教学近三十年,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关键的是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教学中应以语言应用为基石,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当然,语文教学重视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并非忽视传统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二者不能偏废,否则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由于语文发展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模式,抑制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口语交际越发重要,“语”“文”并重的教学模式应成必然。
那么,重视口语,“语”“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又有何意义呢?
首先全面解放了学生。语文课堂不再受各级各类考试的影响,语文考试不再“唯分数论”。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学语文。
其次平衡了教学重心,全面培养核心素养。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可以同时进行,并不矛盾,最终达到“解惑”的目的。重“文”轻“语”,无异于重“道”轻“业”,“惑”终难解也。“语”“文”并重,不但拓宽了“授业”的内涵,还顺应了当今社会越来越繁荣的媒体传播方式,既传了“道”,又解了“惑”,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审美能力。
“语”“文”并重,延伸了语文课堂。传统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课堂上,课外很少与学生交流。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特殊性和长效性,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训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外更多地接触学生,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直接进行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同时,课外学生之间也可进行有目的的口语训练,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课外交流方式,使语文课堂走向课外,课内课外双向发展。
同时,“语”“文”并重开发学生智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农村中小学,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我所带班级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接近三分之一。他们在家不愿与爷爷奶奶说话,在外缺乏同学朋友间的交流。长期如此,导致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很多八年级学生竟然说不清楚家庭住址、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农村素质教育中真正的“弱势群体”。由于口语训练的需要,增加了这些“弱势群体”与教师、同学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情感交流,促使这些学生开发思维、培养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显著提高。
教育要发展,需要善于沟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语文教改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广大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程度。语文教师对单元训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不了语文教学“语”与“文”的双向发展。语文教师应站在中华文化和人才培养的时代高度,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思维模式,践行新课程标准,树立“语”“文”并重的观念。
(作者单位:陕西省兴平市电务处学校)
此外,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少,教师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创设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口语交际课程被繁重的习题课占用,即使上课,教师也多数选择少讲或不讲,缺少具体情境下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实现言语的有效互动,使得口语交际教学变成了静态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交际情境中的角色意识不强,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升。
重“文”轻“语”模式的变革刻不容缓。本人从事语文一线教育教学近三十年,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关键的是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教学中应以语言应用为基石,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当然,语文教学重视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并非忽视传统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二者不能偏废,否则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由于语文发展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模式,抑制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口语交际越发重要,“语”“文”并重的教学模式应成必然。
那么,重视口语,“语”“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又有何意义呢?
首先全面解放了学生。语文课堂不再受各级各类考试的影响,语文考试不再“唯分数论”。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学语文。
其次平衡了教学重心,全面培养核心素养。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可以同时进行,并不矛盾,最终达到“解惑”的目的。重“文”轻“语”,无异于重“道”轻“业”,“惑”终难解也。“语”“文”并重,不但拓宽了“授业”的内涵,还顺应了当今社会越来越繁荣的媒体传播方式,既传了“道”,又解了“惑”,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审美能力。
“语”“文”并重,延伸了语文课堂。传统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课堂上,课外很少与学生交流。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特殊性和长效性,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训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外更多地接触学生,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直接进行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同时,课外学生之间也可进行有目的的口语训练,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课外交流方式,使语文课堂走向课外,课内课外双向发展。
同时,“语”“文”并重开发学生智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农村中小学,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我所带班级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接近三分之一。他们在家不愿与爷爷奶奶说话,在外缺乏同学朋友间的交流。长期如此,导致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很多八年级学生竟然说不清楚家庭住址、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农村素质教育中真正的“弱势群体”。由于口语训练的需要,增加了这些“弱势群体”与教师、同学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情感交流,促使这些学生开发思维、培养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显著提高。
教育要发展,需要善于沟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语文教改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广大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程度。语文教师对单元训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不了语文教学“语”与“文”的双向发展。语文教师应站在中华文化和人才培养的时代高度,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思维模式,践行新课程标准,树立“语”“文”并重的观念。
(作者单位:陕西省兴平市电务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