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访南宁师范大学教授黄亢美

字数:4229 2023-12-17 版名:理论




   □本报记者 唐李佩
  记者:
黄教授,您好!2022年版语文课标有一些变化,其中在谈及识字方法时首次提及“字理识字”,这一内容的提出,从大语文观的育人层面看有何深意?
  黄亢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指出,要“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我们知道,“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如此明确地提出“字理识字”这一概念还是第一次。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的汉字是有理据的,几千年过去了,汉字依然顽强地维护着表意文字的特点,绝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是可以进行字理解析的。依照汉字的构字理据施教是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不讲字理的机械教与学是当今学生错别字多的根本原因,而依据字理进行解析和识记,才能使我们的识字教学真正地蕴含文化和增效提质。
  我国在不同时期已先后颁布了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识字教学时都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喜欢是一种情感态度,只有真正地懂得汉字的构字理据——字理,形象地识记汉字的形义,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喜欢学习汉字”。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的确,汉字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自信就应该从汉字文化自信开始,因而,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字理识字”这一概念,并强调要“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进而“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记者:您提出了“凸显字理,以文化人”的字理教学要求,据您了解,当前我们要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做好字理教学,还面临哪些实际困难?该如何解决呢?
  黄亢美:袁晓园先生说:“世界上唯有汉字有字理”,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序》中说:“八岁入学,教以六书”,即是用揭示字理的“六书”方法来教孩子识字。古代《说文解字》《文字蒙求》等是人们识字开端的重要读本,然而,相当长的时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曾一度认为汉字落后,繁杂难学,进而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导致对字理的学习重视不够,国人的汉字文化素养普遍弱化。现在这种偏颇的认识虽然已经有所转变了,但是,课堂上不讲字理,浮于表层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仍然不同程度地成为了识字教学的主流教法,由于不明理据,死记硬背,导致学生错别字增多,而不少教师的纠错方法就是加倍地“罚抄”,如此识字,使得学生痛苦,教师无招,家长着急。
  教材是教学之本,纾困之法首先就是要加强教材建设。我们知道,常用汉字3500个,而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所以,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偏旁时的形义,就能“学一个,带一串”。在“一纲多本”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语文教材在“偏旁名称表”里除了要学生能说出如“彳”“阝”“灬”这些偏旁的名称外,还要求说出这些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或与什么有关,而现在的统编教材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而从老师到学生很多偏旁只知其名,不明其意,这也是导致教师机械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材是教学之本,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在课本后面的“偏旁名称表”里不但要求能说出偏旁名称,而且还要求能说出其含义,我相信立马就会闻风而动,掀起学习汉字字理的热潮。
   记者:在“字理识字”施教的过程中应遵循和把握哪些基本的方略呢?
   黄亢美: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为科学性——即按照其本来的构字原理进行解析;适切性——根据汉字演化和简化的实际灵活施教;兼容性——字理为本,又可辅以多法。汉字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汉字的组构理据依然是清晰的,因此,只要按照它本来的构字理据解析就可以了。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和形声是三种最主要的且数量较多的造字方法,它们构字的方式不同,因此,施教的方法也要因字而异:
  1.象形字——溯源比照。“溯源”就是追溯楷体象形字形体构成的源头,一般可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动作演示以及古文字的呈现等方法进行。“比照”,就是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现代楷体汉字与古文字以及客观物体在形体上进行比较对照,看看有何异同和变化。现行教材初学独体象形字大都是图字结合的,如“山”“水”等象形字一般以“画图→古文字→楷体汉字”的方式呈现。通过“溯源”和进行图字及笔画的“比照”,让学生形象地认识该字的形义。
  2.会意字——分解组合。古人构造会意字的方法是“形形相加,会合表意”,今天我们学习会意字则可依照其构字特点,采用“先分解,后组合”的方式理解其形义。例如“初”先引导学生将其分解为衣、刀二形,为什么“初”由“衣”和“刀”组合而成呢?顺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其本义,原来是制作衣服时须先用刀裁布,故用“刀”和“衣”组合成“初”,由用刀裁布是缝制衣服的第一步引申为起始、初始等意思,理解此义,就不会把“初”的“衣字旁”写成“示字旁”了。
  3.形声字——触类旁通。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在汉字中占80%以上,组成了以形声字为主的汉字系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偏旁,并理解了字形结构和组合规则,就能推理出同一偏旁的一大串类属字的意义范围。如“清、深、没、洁、泼、滚、河、沐、浴、洗、泳”等字都是以“氵”为形旁的形声字,由此便可推知其表示的意思一定与水有关。现在我们对不少的形旁如“彳”只知名为“双立人”,而不知其本义指大道和行走有关;“阝”只知其名称为“双耳旁”,其实它与耳朵无关,而是左“阝”与山岭高地有关,右“阝”与人们居住的区域地方有关。从工作室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常见的偏旁学习开始,的确是学习汉字的好方法。
   记者:有些老师认为字理教学仅是在低年段的识字教学阶段施用,而听了您汉字文化工作室好几个团队的介绍,他们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也常常运用字理对词语进行解析,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考量的呢?
  黄亢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强调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对词语进行解析时发现其“组词”的特点,也就是通过字理的解析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白鹅》一课中“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的句子里,描写鹅叫声的词语是“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的先后顺序能变换吗?通过对词语重点词素进行字理解析可知,“嚣”字中间的“页”繁体为“頁”,与“首”同源,就是表示人的头部;上下四周均是“口”,表示此人的周围有很多“口”在呼叫喧嚣;在“叫嚣”这个词里,又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用“口”大声地不断地叫喊,而且气焰嚣张。联系课文的语境,可以想象有人从篱笆外行走时白鹅在“引(伸长)吭(喉咙)大叫”一声也就罢了,而有生客推开院门进来时,它定然会大叫,再径直地向里屋走来时鹅会更大声地叫唤,如果生客走近了白鹅,白鹅不但“厉声”叫唤,甚至还会啄上一口,以显“看家”的本领。通过这样的词语分析,可知“厉声叫嚣”与“引吭大叫”是不能变换次序的。类似这样依照字理对难点的词语进行解析,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所以,字理教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低年段的识字教学阶段,而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
   记者:要做到“以文化人”,对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黄亢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提出,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只有在“文”上厚实自己,才能真正地“以文化人”。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当下的语文老师最薄弱的还是汉字文化素养,很多老师对汉字的“六书”知识模糊,常见的偏旁部首虽知其名而不明其意,纾困之法唯有加强学习。目前关于汉字字源的书籍较多,我认为谷衍奎编著的《汉字源流字典》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比较通俗易懂的汉字文化读本,该书每字均引出《说文解字》的解说,这样你即使没有《说文解字》一书也能了解许慎对该字解说的基本观点。此外,“学习强国”上也有很多关于汉字知识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小编制的“常见偏旁形义解析”的微课小视频也是初始进入汉字学习的一条捷径。另外,我在“千课万人”全国名师平台录制的“字理教学系列25讲”内含字理知识和字理教学方法两大内容,也可供老师们学习参考。
  其次是古诗声律知识也比较薄弱,这方面素养需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对如何学习优秀诗文提出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统编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数量较多的古诗词。诗词以及楹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诗句的内容理解上,对其特有的声律艺术往往语焉不详,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们教师对诗联的声律知识荒芜,导致诗词教学多为背景介绍和内容讲解,忽略或无法引导学生品味其特有的平仄节奏和声律韵味。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一本比较简明和权威的诗律学习读本,可以由此入门学习。语文教学要具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为它是诗,所以古诗教学自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味其特有的诗歌韵味。
   记者:在您看来,怎样快速有效地且广泛地提升教师的汉字文化和诗联声律方面的素养呢?
   黄亢美:教师汉字文化及诗歌声律素养浅薄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点有所缺失,所以要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状首先就要在师资培养的源头上蓄足水分,这样毕业上岗的新教师才能给学生一碗一碗的水,才能在字理教学和古诗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中华文脉,在语文教学中把根留住。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们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了汉字文化与字理教学法这门课程,2014年,我们的字理教学研究成果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11月,我们申报的“汉字文化与字理教学法”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一流本科课程。经过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学生素养明显提升,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对在职的一线老师,就应该有计划地在校本培训中有步骤地从偏旁学习开始,厚实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只有真正学高为师了,才能切实“以文化人”!
  记者:谢谢黄教授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