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教育助力一生成长

□王东平

字数:1238 2023-12-13 版名:成长
  农场的冬天是刺骨的,20世纪90年代相对偏远的农场学校还没有装暖气,大多时候是依靠教室后面的炉子取暖。每个清晨老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赶在学生到来之前把炉子生好,确保我们进到教室的第一感觉是春天般的温暖,从而更舒展地运动,安心地读书,放心地午餐。农场学生的家离学校普遍较远,午餐一般都是自己带,老师会把我们的午饭放在铁皮火墙上温着,让我们中午一放学就能吃上热饭。我们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三五成队,课间会主动抬一些煤块回教室。中午,炉盘上放着我们带来的或圆或方的馒头、不规则的饼子、蒸好的土豆、红薯等,偶尔也会有大肉包子出现。老师慈爱地帮忙翻烤着,白白的大馒头在炭火的烘烤下焦香四溢,土豆、红薯慢慢炸裂开来,香味在教室弥漫开来,我们围绕在老师周围,分享着简单的快乐,此刻老师更像我们这群孩子的家长,问问这个家里情况,问问那个谁送他来校的,再和我们一起聊聊课堂学习情况。我们无拘无束地谈着自己学习方面的收获和烦恼,甚至直接趴在老师腿上啃着馒头说着话,我们就这样以老师为圆心成长着。
  农场的秋天金黄而灿烂,高年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去棉田拾二十多天的棉花。部分中学高年级的学生会被安排住宿到相对较远的地方,每个班级配备两位老师,一个是班主任,一个是科任老师。到了棉田里我们暂时告别了作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告别了学习,我们会带着自己喜欢的书籍、象棋等。白天,我们奋战在棉田里,两位老师也不闲着,看到哪位学生慢了,或者想偷懒了,就会过去帮他拾棉花,一边拾棉花一边聊天,不说批评的话,如同闲话家常一样帮助学生慢慢跟上其他同学,等学生进入状态后,老师再悄无声息地去帮另外一个学生。午饭棉田的主人负责送来,一般是馒头和咸汤,同学之间会互相分享带来的火腿肠、方便面等。午休一般在地头的沙枣树或白杨树下,我们和老师一起坐在树林下,畅享着未来,老师静静地听着,会根据我们大多数人的描述,讲述我们向往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时的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道看过世界的老师,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引领我们好好学习,去看看外面我们梦想中世界的样子,看似闲谈,却在不经意间在我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拾棉花期间的每个夜晚或者雨天是我们期望的,不用拾棉花,也不用上课,窝在简易的宿舍里可以做喜欢的事情,聊天、看小说、写日记、下象棋等,老师会来宿舍陪伴我们。如果时间允许,我们的状态也还不错,老师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讲故事、唱歌、跳舞等,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
  时光流转之中,那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一直在持续发力。我们追逐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用书本丰盈自己的人生;遇到挫折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总结经验,再次奔赴远方;团队合作中主动伸出手,分享自己的策划,和队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也许那些年我们亲爱的老师并不理解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但却用行动契合了教育本真,这些无声的教育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发展、未来……把爱的种子埋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若干年后开出一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