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不好想象文的原因就在这里
□何 捷
字数:2312
2023-12-10
版名:知行
写不好想象文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也许你想不到,那就是一线教师在执教时常说的指导用语“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一直以为想象作文就是随意写的。其实不然,越是优质的想象,越有诸多的限制。“戴着脚镣跳舞”是想象作文写作的精准描述。
以统编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为例。回顾本单元中的童话作品,你会发现作者在编写的时候非常用心。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为故事设计并编撰了逐层推进、合理且离奇的情节。从最原始的生存需要,对温暖、饱腹、亲情的渴望,一直到迫切需要的生命关怀;从一根一根擦燃火柴到一整把擦燃,试图追求永恒的光明,作者的刻意编写,才带来这一童话故事世界级经典的地位。再看《在牛肚子里旅行》,作者不仅编成了一个童话故事,还夹带了科普常识,让儿童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有认知的生长,“编”得何其用心。还比如说《一块奶酪》,以对话的形式来推进情节,每一句对话的设计都非常用心,故事不仅好看、鲜活,还兼顾着育人功能的达成。
以上这些作品,怎么可能是随便编的?更不可能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从统编教科书单元编撰体系来看,读学写的统整式编撰理念,也警告教师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根据教科书提示,学生未经指导,借助原有的想象力,完成初步创作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样的故事很可能只是“词语的串联”,提供的是故事的基础结构,而不是故事本身。就好像读者是顾客,去买房子,但开发商只给出房屋的结构图一样。要想编得好,紧接着就要融入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好好思考如何编写。
如果在编的时候设计周全,既能够让故事在意料之外,又能够让故事在情理之中,学生在读到离奇新颖的童话故事时,还会觉得这样的故事会发生,也许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即便是想象故事,让读者感觉真实,带有真实感的想象故事,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喜欢。
如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可靠,那么,可靠的想象文写作指导要如何做呢?依然以本案为例,充分考虑写作者为三年级初步学习写作的学生这一特点,在指导时设计为多层推进的结构。
第 1 层
基础层,完成一句话的童话编写
从教科书中提供的三个元素中任选一个,组合成一句话,完成最初的故事编撰。当然允许想象的灵活拓展,鼓励学生超越教科书,自选故事的人物、地点、时间三个元素,借助元素关键词进行串联,完成一句话故事,这是编写的基础层。
第 2 层
关键层,对故事元素进行添加式编写
故事中的三元素需要添加,故事才有看点。例如,对人物的添加描写,让人物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对环境进行添加,让环境显得更真实可感。例如,写到森林,可以指导学生想象“你笔下的森林会有什么?”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学生编写出森林中有树,有蘑菇……让读者感觉到,阅读故事如同真正进入一座森林。还可以对时间进行添加,让时间变得更现实。如写星期天,可以写星期天的天气晴朗,风儿在吹,草儿在笑,小鸟在枝头懒懒散散地梳理自己的羽毛。
其实,这一层的添加中,最关键的是“人物”的添加。一个人的故事,很难写出彩。添加一个人物,让其与主角进行对话,付诸行动,让故事中有语言描写,有心理、动作的描写,故事更受读者喜欢。
第 3 层
提升层,让故事升级,编写故事的主旨
编写的故事有了以上元素,故事中的人和环境、时间等元素会形成多维度的互动,故事也就变得更有可读性了。此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可以更多突出故事的主题,让自己要表达的主旨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让故事留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例如,注重故事结尾的编写,不要让故事不了了之等。这样的想象作文教学,让想象作文变得可指导,学生可在指导下完成编写,通过编写实现认知升级。而不会在写作中感到茫然无助,更不会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空泛话语中,陷入孤苦无助的写作困境。指导,绝非一步到位,而是层层递进的,这符合学情的需要;指导不是简单串联句子,而是反复、逐层叠加的,这符合故事创作的基本原则;指导不是自由散漫的,而是精心计划的。
想象作文,确实不是随随便便想,随随便便写的。高级的想象,应该是极其不自由的,是精致的。在本文的结尾,一起来看万维钢博士在《万万没想到》一书中所提供的一份资料,它可以让我们理解——优质的想象,就是精致加工的结果。
想要写一个像《西游记》《指环王》《哈利·波特》或者是电影《阿凡达》这样博大精深的故事,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写大著作,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在电影《阿凡达》中,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上悬浮: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的磁场紊乱,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人发明一种语言……这等于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对欧洲神话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文化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请问,这种想象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的吗?不,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的。
当然,了解上文中引述的案例后,不禁也感叹儿童的想象,未必达到这样的加工层次。但是,加工的意识应该从小建设。教师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小学中学习的,未来用不上”“之前学习的,和后来知道的差别很大”。如果小学所学的,和未来真正创作中要用的完全衔接不了,这才是教学的巨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