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减负提质 赋能数学教学

□蒋建琼

字数:1544 2023-12-10 版名:教育理论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主打“练”字诀,教师和学生们完全忽略了“数学是一门讲求思维与方法的课程”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布置作业时重复类、枯燥类作业过多,另一方面是在题海中沉浮也甘之如饴。事实上,这种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后进生会因作业略难而放弃数学,中等生会因为作业单调而厌倦数学,优等生会因为作业缺乏挑战而止步不前,最终学生都得不到数学素养的提升。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与落实,作业的减负提质已势在必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开始逐渐修正过往量大、单一、枯燥的弊端,逐步向创新型、拓展型、综合型转变。基于此,本文从多角度入手,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提出新时期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以期能以高质量的作业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彰显人文,让作业有高度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尝试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也能够接受文化熏陶和德育,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例如在学习“测量”这节课时,我们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安排学生阅读一些与中国古代测量方法与工具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测量的发展历程。又如在学习“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安排学生按照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写的方法制作阳马、鳖臑,亲手感知“六个鳖臑可合而为一个正方体”的理论,从而加深对正方体体积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挖掘与结合数学中蕴含的哲理、历史与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可以让学生在锻炼数学能力的同时拓宽见闻、浸润文化,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贴合生活,让作业有温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但受多因素影响,学生总会忽视身边的数学智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以数学与生活的交汇点为切入点,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生活实践兼具数学能力训练的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百分率”一课时,学生对生活中的百分率极为感兴趣,因此我们便与语文学习联动,共同布置了一项实践类作业:学生自主选题制作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尝试撰写调查报告,要求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描述。(示例:调查城市最受欢迎的景点,被调查人数132人,选择A景点的人数为43人,占比为32.57%……)通过要求学生开展这样一个小调查,不但将数学技能训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而且丰富其课余生活体验,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发展,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强化其数学应用意识。
  三、分层设计,让作业有梯度
  受到家庭、习惯、个性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应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创新作业设计,使作业凸显差异性与层次性,以满足各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向学生发布作业清单,内含三类作业题。I类为基础题:长方体集装箱长8米,宽5米,高4米,集装箱表面积为多少?II类为变式题:在一个长9米,宽5米,高4米的厨房贴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砖,在天花板不贴砖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多少块砖?III类为提高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2米、8米、5米的房间里做玻璃隔断,若想把房间分成均等的两部分,共有多少种方法,各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这三类题组难度层层叠加,考查内容螺旋上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力水平进行选择,以“攀登”的方式逐步提升,减缓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升了完成作业的效率。
  温故可知新,蒂固可生根。作业既是课堂的延伸,也是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应用、巩固基础的重要手段。因此新时代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让作业设计更具人文性、功能性、层次性、趣味性,发挥其应有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杨陵小学)